张贤亮是我非常喜欢的西北作家之一。初次读张贤亮的书是在大一,那是九十年代初期的事情了。1992年的平安夜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白茫茫的大雪将大地笼罩得一片洁白,一辈子都难以忘记我这个从祖国最南端来的学生第一次看到下雪兴奋的情景。教大学语文的老师那天讲起了西北另外一作家张贤亮,下课后,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张贤亮小说选集》,第一篇就是《绿化树》。
才看了几页,书中所描述的一切已经深深吸引了我,迫不及待地办完借书手续,回到宿舍躺在被窝里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中去。在我的阅读生涯中,这样专注,这样感动,还是第一次。《绿化树》是八十年代伤痕文学最代表作的一篇,发表于1984年初。那是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没多久,刚开始讨论真理标准的年代,作品问世后就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场争鸣一直持续到1985年。就在争鸣余兴尚浓之际,张贤亮又推出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更是引起了社会各阶层,各个层次读者的广泛兴趣。一时之间,张贤亮成了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人。
书中的生活背景和环境是1958年大跃进后1960年至1962年期间在我们共和国土地上席卷着的那股饥饿的冲击浪的逼真再现,是一个畸形年代的极其艰辛的社会生活图景的真实写照。同时作品中又有着浓烈的荒原气息,粗犷,苍凉,悲壮。既有着极为艰辛的苦难生活,更有着一群用耐力和刻苦精神支撑着祖国大地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者,让人觉得有温暖和气息。这幅严峻的社会生活图景为我们提供了对过去的年代重新思索、重新认识,重新评价的艺术回忆。
文学的浪潮永远离不开时代背景,哪个年代都是如此。《绿化树》是八十年代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的产物。经历了漫长的浩劫,知识分子终于脱下了身上的枷锁,迎来了可以再次自由抒写的新时代。曾经受过的苦难成为了创作最好的素材,所以他们纷纷以手写我心,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伤痛,对国家社会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反思。不仅仅抨击这些政治运动,还用冷静的眼光去审视这段历史,挖掘造成这些伤痛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而张贤亮的小说特别是知识分子在极左势力下的精神状况和人生历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拓宽了当时文学创作的领域。在反思历史的深度上,对后辈的作家也影响深远。和很多伤痕文学一样,读《绿化树》就是读一部知识分子的浩劫史。当时的知识分子们的命运和20年代时的《沉沦》多么相像,漫长的劳动改造,无止无休的政治运动,我们永远也无法真正感知身处其中的那一代人的生存状况。他们备受辱骂,流放边疆,身体不仅受到折磨,精神上更是遭受重压。

张贤亮绿化树_读张贤亮的《绿化树》
也许就是这样,人性中最脆弱感性的一面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这里我们看到人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地设法活下去,什么知识文化在现实面前都显得一文不值。虽然章永璘也会自责内疚,自己不该这么做。正像书中写的“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落的时刻非常清醒。”所以这个忘记了什么是吃饱的感觉的读书人,因为马缨花爽快地拿出白面馍馍和土豆给他吃的时候,竟感动得热泪盈眶。虽然他们饥饿,他们懦弱,他们忏悔、内疚、自责,却也还保存着知识分子内在的闪光点——自省。即使再饥饿、饥渴、困顿,也坚持思索人生,对历史命运进行了反复的思考与解读。这样的作品,读来甚觉悲凉,却又无比的真实。人生经历中的苦难,对于经历者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一个人变得冷漠、自私、残忍,内心充满仇恨,也可以使一个人的心灵充满温暖和阳光,同情、善良,对他人充满关怀与热爱。《绿化树》中章永璘和马缨花还有谢队长,海喜喜等人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那么多年了都难以磨灭。在他们身上,人性最本质的善良与真诚都是那么的饱满。一个人不论如何粗俗,没有文化,只要他有真挚的感情,能洞察事理,就会显得无比的高大与庄严。
章永磷这个被打为“右派”和数次被劳改的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读书人,在荒凉的大西北,在苦难的肉体和精神磨难中,他思想的挣扎、灵魂的蜕变是在马樱花自然、纯朴、伟大的爱的滋润下复苏的。在章永麟的回忆里中,马缨花无疑是凄苦风雨后温暖的一束阳光。她聪明、能干、乐观、善良,还美貌如花,就像张贤亮介绍的马缨花这种生长在荒漠里的绿化树一样,喜光,喜热,耐干旱瘠薄。
更令人惊讶的是,马缨花对于苦难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强大的适应力。作为一个未婚先孕的农村妇女,带着一个孩子,还生活在那个传统的年代,她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凄苦,反而是坦然地面对,乐观而坚强地活着。马缨花对章永璘的爱,是一种忘我的爱,充满了高尚的献身精神。马缨花有过不幸的经历,也没有多高的文化,但她对知识分子充满了莫名的崇拜,她向往知识,追求美好的事物,她的爱给章永璘的生命注入热烈的活力和希望。
在那个饥荒饥饿到可以吃人的年代,马缨花用她的高情商、用自己的风情与美貌换来的食物用来养活自己的女儿和给心中所爱的章永麟补充营养,她要给自己爱的男人好的生活以让她能安静地看书。这时的马缨花,是狡猾的,但狡猾背后,能看出的何不是一份赤诚的真心?但是她有自己坚定无比的原则,就是绝对不能触碰身体。

张贤亮绿化树_读张贤亮的《绿化树》
她用困难时期非常难得的白面膜、杂合饭这样美味的饭菜,给章永麟羸弱的身体补充营养,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她用温暖乐观的话语和野性豪迈的民歌宽慰章永麟,驱散他心头的阴霾。更可贵的是她对章永麟发自内心的尊重,她喜欢章永麟身上的读书人的气息,鼓励他继续读书。她看向章永麟的眼神永远是满满的温柔与怜悯,没有一丝嘲笑与责备。而章永麟对马缨花的情感更多是感恩,并不算爱。他有着男人的自尊心,并不乐于接受马缨花用美貌换来的东西,甚至鄙夷马缨花在情感上的“混乱”。但虽然心里这么想,在那个饥荒的年代,他还是接受着马缨花的东西,因为这些能保证他的生存。文中有大量的篇幅用来描写他内心的挣扎,他在接受和拒绝中对马缨花的情感摇摆不定,不知道怎么走下去。
也许是被马缨花的爱所感动,也许是对自身的未来无比迷茫,也许是一瞬间的良心发现,终于,他鼓起勇气向马缨花求婚了,可是马缨花拒绝了他。她的理由是“结了婚,那帮傻熊谁往我这儿送东西?”这种理智里面却也包含着无比的心酸。的确,她爱这个男人,但是当时,比爱情更重要的是生活,为了能活下去,就暂且牺牲一下自己渴望的爱情,去“等到条件好了再结婚。”这是一个没有文化但却朴实天真善良坦荡的农妇伟大的爱情。这时的马缨花,如《茶花女》中的马蒂尔德。都是那样的善良,那样的聪颖。她们为了爱人去忍耐,去牺牲,一心奉献却不求回报,世间痴情莫若此。
当章永麟还试图怀疑马缨花的忠贞时,马的执着令人动容:"就是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这句话震撼住了我的心灵,这就是朴实的劳动人民,朴实的爱情。大学时,马缨花成了很多男同学心中幻想中的“洛神”。她不但凝聚了无可置疑的美学价值,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但马缨花的梦终究还有因为章永麟再次被抓去劳改而破灭了,这一去就是20年,当20年后,章永麟回到农场,马缨花已经不知去向。而章永麟也并没有去寻找她,这不是不能,而是不愿吧。他已经平反成功,人生的阳光大道从此开启,生存不再是人生的目标,他又怎会再去寻找那个傻傻爱着他的姑娘呢?还不如就留在脑海里,成为一个回忆的标本,做青春年华一个最好的祭奠

张贤亮绿化树_读张贤亮的《绿化树》
章永麟终是负了马缨花,负了那份在他人生最落魄潦倒时候的温暖而坚贞的爱情。因为那个悲剧的时代,也因为自身。一声叹息!在张贤亮爱情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习惯死亡》的结尾,写到了和马缨花重逢的情景,此时与他们的离别已经过去了25年。张贤亮已经平反了,功成名就,是宁夏的文联主席了。而烛光下的马缨花乳房和肚皮都松垂了下来,并且有一层层皱褶。文章的最后一句:“月光,又见到月光。我盘腿坐在炕上,闭起眼睛。我陡然看见她在月光下非常美丽和年轻。那个下雪的夜晚,读到这里,潸然泪下,为那些生命里出现过的美丽而圣洁的绿化树。

张贤亮绿化树_读张贤亮的《绿化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