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区召开工作推进会,推进小区调解工作。2017年以来,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主动顺应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趋势,探索将人民调解委员会建在小区,充分利用身边人调解身边事,实现调解服务群众“零距离”,做到“支部建在小区,统领各方力量,就地解决问题,促进跨越发展”,实现一般矛盾不出小区、疑难矛盾不出社区、重大问题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今年上半年,全区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772件,其中,各小区调委会成功调解了550余起纠纷,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9%以上。通过源头化解、专群融合,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湖里区刑事发案同比大幅度下降,今年1至5月同比大幅下降51.2%,信访数下降达到42.4%。这些数据表明,小区调委会助力社会治理、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功不可没,不断助推社会治安环境持续显著向好。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打造出了新时代特区版“枫桥经验”。
重心下移调委会建在小区里一是机构下沉。根据《厦门经济特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的精神,湖里区制定了《关于推进小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小区调委会场所设置、队伍建设、工作职责、调解原则、调解流程等进行统一规范,做到依法调解,按章办事。2017年6月,湖里区全面铺开小区调委会筹建工作,建立了以小区支部为核心,业委会、老年人协会、物业公司等共同参与相互融合的调解委员会,截至目前,全区共成立小区调委会163个。
二是人员下沉。小区调委会设主任1名、委员5-9人,主任由小区支部书记或业委会主任担任,成员由小区志愿者、物业管理员、辖区片警、社区工作者、小区法律专业方面的相关人士组成。为了让小区调解员更有“专业范儿”,湖里区注重加强对小区调解员的业务培训,通过以会代训、经验交流、旁听庭审、担任人民陪审员等方式,提升小区调解员的专业能力。此外,由湖里区司法局编写的《以案释法》系列丛书也送到小区调解员手中,提供了生动翔实的调解案例分析,帮助其依法履行职责。
三是资源下沉。在场所保障方面,小区调委会的软硬件建设参照社区调委会建设标准执行,面积为1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不等。对有条件有场所的小区,如达嘉馨园小区、东海山庄小区、宏山新村小区、新景缘小区等,专门设置调委会工作场所,参照社会调委会的标准进行建设;对与小区支部、小区物业共用场所的,如后坑社区后社调委会,采取共享共治方式实现小区调委会的设置;对没条件的老旧小区,采取因地制宜、灵活方便的方式,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在经费保障方面,为各小区人民调委会的筹建提供必要的建设经费补助,健全和完善工作奖励机制,按照口头调解每件50元、书面调解每件200元、重特大调解每件8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多方参与身边人调解身边事打造员调解品牌。在小区调解过程中,湖里区注重发挥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选小区支部书记为调委会主任,指派能力素质突出的员担任楼栋调解员,让组织和员成为调解工作的中坚力量,成为群众依靠的“主心骨”。康乐二期小区调委会主任詹世成是一名退休老员,常常拿着一本笔记本详细记录矛盾纠纷信息和调解过程,他耐心细致的调解赢得居民一致好评;达嘉馨园小区支部书记、退休员张朝麟在小区有较高威望,兼任小区调委会主任后,半年来带头化解矛盾纠纷61起。
打造专业调解品牌。小区内部居住着许多律师、专职或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员、公职人员等专业人员,湖里区积极引导各住宅小区从实际出发,组织小区内专业人员参加调解员队伍发挥专业特长,高效化解矛盾纠纷。东海山庄小区调委会主任黄光仪是一名在职律师,担任调委会主任不久就快速调解了一起拖了两个月的邻里纠纷,促成双方达成7000元赔偿协议,圆满化解了邻里间的矛盾。
打造能人调解品牌。吸纳乡贤和小区能人加入调解员队伍,成立个人调解工作室,是化解小区内部矛盾的又一股重要力量。市人大代表叶福伟个人调解室成立至今,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其调解事例多次刊登在市级以上媒体,被评为厦门市一级调解员,荣获“2017年度感动厦门十大人物”;退休法官吴秀丹个人调解工作室义务为居民调解矛盾纠纷、答疑解惑,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小区大事》栏目先后两期跟踪拍摄她调解的典型案例。目前,湖里区已成立12家个人调解工作室,这些有威望、有经验、有影响的“小区能人”,在群众家门口介入矛盾纠纷,利用自身优势化解矛盾。
创新机制一般矛盾不出小区建立源头预防化解新机制。针对小区矛盾多发易发的邻里纠纷、物业纠纷、婚姻家庭纠纷、损害赔偿纠纷等领域,小区调委会认真分析评估,主动挖掘矛盾背后的根源,做到提前介入,防范于未然,将矛盾化解于无形。后坑社区后社调委会了解到一户居民将自家空置的楼顶堆积成了“废品回收站”,容易引发邻里纠纷,调委会成员多次上门劝说,终于让居民配合清除了杂物,一起潜在的纠纷也化于无形;达嘉馨园小区在小区空地打造法律图书角、建小区公园、组建文艺活动队、设立义诊室等,变“生人小区”为“熟人小区”,减少了居民矛盾纠纷,使邻里和谐成为小区的新风尚。
发挥多元纠纷解决新职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的新思路新模式,是“枫桥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湖里区通过建立区、街、社区、小区四级多元化纠纷解决服务平台,对一般性隐患苗头,多措并举及时调处解决,防止小事拖大;对疑难问题和重大案件,小区调委会及时与街道调委会和区相关部门对接,积极做好防范工作,防止升级恶化,充分发扬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抓早抓小,就地解决”的传统。达嘉馨园小区因受“莫兰蒂”台风重创需要改造施工,但出现个别居民不理解不配合,小区调委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联系多个相关部门开展多元调解,尽量满足店家住户要求,成功调处了20余起纠纷,既消除了隐患,又促进了和谐稳定。
运用“互联网+调解”新手段。“互联网+调解”是新时代纠纷解决的新特色,让群众随时、随地、随手就可以解决纠纷,实现指尖上的化解。在开展小区调解工作中,湖里区积极鼓励各调委会将“互联网+”技术融入调解工作中,还建立了全区法律服务专家队伍信息资源库,让群众能享受网上法律咨询、调解员挑选等便捷服务,提高了调解效率。金山街道率先将小区调委会及调解员的工作经历、荣誉称号、调解特长、联系电话及照片等信息置入微信公众号,并把调解员的二维码名片张贴在小区调委会醒目处,群众扫码即可自主选择联系调委会和调解员,实现了“线上预约、线下调解,线上互通、线下点评”;殿前街道兴园新村小区调委会在小区业主中建立微信群,及时了解掌握小区业主之间、业主与物业之间、业主与业委会之间的矛盾纠纷信息,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小区里的平安和谐使者 记达嘉馨园小区调委会主任张朝麟 达嘉馨园小区调委会调解纠纷。在支部引领下,湖里区金山街道金山社区达嘉馨园安置房小区实行的是居民自治、化解矛盾纠纷的小区调委会模式。这要从小区的带头人——69岁的退休老员张朝麟说起。2017年,在湖里区司法局指导下,张朝麟带领小区“自家人”,成立凝聚支部、业委会、老年协会、物业等力量的小区调委会,成立以来共同化解矛盾纠纷60余件,达嘉馨园小区调委会被市、区作为城市小区调解工作的典范。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调解有一套》播出了达嘉馨园小区调委会的调解好故事。
小区虽小,但事情不少。房屋漏水、停车、噪音、遛狗、邻里纠纷、家庭纠纷,大家都说老张解决矛盾有办法,可老张认为依靠个人力量单打独斗还不够,重要的是要发挥员和小区能人的力量。张朝麟提议,将小区调委会调解室设在小区支部,小区业委会、物业、小区共建理事会等力量被整合起来组建成小区调解委员会,小区逐渐发展成“支部——调解队——楼道调解员”的调解模式。小区调委会成立后,张朝麟与调解志愿者们每天开门接待居民,认真倾听意见,一大半时间都用来解决人的问题。“人的矛盾纠纷处理好了,其它工作就好做了。不处理好矛盾纠纷,其它工作也难以开展,只有团结广大居民群众才能建设好和谐小区。”张朝麟说。
泡上一杯茶、分开两边坐,张朝麟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一场场矛盾调解。他有时是一块砝码,为有理的一方增加分量;有时又是一块冰,给两边降火消气。一场场潜在的冲突就这样化解,真正做到了“矛盾纠纷不出小区”。小区过去每年因违规装修搭盖投诉、住房渗漏引发上下左右邻里纠纷有10余起,现在,居民或是自拆违建装修,或是主动帮助协调邻里房屋漏水纠纷,如此配合,靠的正是张朝麟一班人带了好头。在解决小区矛盾纠纷调解具体问题上,张朝麟坚持一方面必须公正公平不搞小圈子,做到不偏不倚,即要坚持法律、法规、小区公约,摆事实讲道理;另一方面要坚持换位思考,从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高度和层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考虑周全。
着力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张朝麟重视源头治理和预防纠纷的产生,例如,针对小区公共环境差等问题,老张努力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先后对小区进行了20余项较大的改造、维修和更换,使一个“脏乱差”的安置房小区变身花园小区,居民群众对生活环境满意了,对物业也满意了,物业收费率从原来的70%上升到95%以上,消除了群体性上访,物业纠纷明显减少。此外,张朝麟还与居民一起,将原来黄土裸露、杂草丛生的小区空地改造成集休闲娱乐、法治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小区公园,建立小区长廊,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厦门六种精神、家庭文明三字经、人民调解法律条文、法治案例、法治漫画等内容,将法治与文化有机融合,引导居民弘扬好精神,传递正能量,使广大居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道德教育,小区居民纷纷点赞。
哪里有矛盾就去哪里 退休法官吴秀丹因地制宜地为楼栋调解员传授调解经验。每周二上午,在湖里区金安社区居委会一楼服务点,会有一个穿红马甲的老员定时“坐班”,风雨无阻,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她,就是金安社区法律志愿队队长、退休法官吴秀丹,也是社区居民口中和蔼可亲又懂法明理的“秀丹阿姨”。65岁的吴秀丹原是东山县人民法院副院长,退休后跟随女儿来到厦门金安社区。在这个厦门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居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万余人。刚来社区的时候,人多且杂,居民语言交流、生活习惯存在很大差异,素质参差不齐,矛盾纠纷频发,一度成为困扰社区发展的难题。
“我在当法官时就开始做调解工作,虽然现在退休了,但依然希望用专业知识为居民服务。”很快,吴秀丹就成为了一名社区法律志愿服务者,利用自己的法律专业特长,义务为居民调解矛盾纠纷。三年前,吴秀丹以法律志愿者身份在社区开设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秀丹个人调解工作室”,除了每周二的值班时间,她还走家入户,倾听问题,解决矛盾。社区里有对母子关系紧张,长期争吵不断,吴秀丹知道后,多次去其家中走访,贴心交流。了解事情原委后,针对实际情况,吴秀丹为他们“量身定做”了调解协议书,这场家庭纠纷最终圆满化解。
2003年,马某携孩子马小某与庄某再婚。双方婚后虽未生子,但感情较为稳定,婚后马某两次开颅手术,庄某都悉心照顾。2017年,当庄某得知马某竟在兄弟姐妹怂恿下,将马某父母的遗产公证给马小某继承,心寒愤怒之余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法院判决双方离婚,但因廉租房系双方共同申请,离婚后双方仍共同居住。今年3月,马某找到吴秀丹申请调解,希望能与庄某重归于好。吴秀丹到当事人家中走访,在谈天闲聊中,发现马某与庄某仍有较为深厚的感情基础,离婚并非双方真实意愿,双方离婚后仍互相照顾。吴秀丹希望双方能够摒弃之前的小摩擦,互谅互让,庄某最终同意给马某一个考验期至2018年年底将复婚。吴秀丹的真情调解使夫妻破镜重圆。
社区居民陈奶奶买菜时,被同小区4岁小男孩小毛骑车撞倒,在地上动弹不得。小毛奶奶阿华因为害怕,带着孙子跑开。陈奶奶骨折住院后,家人气愤之余,要告小毛及其家人。小毛家人找到吴秀丹,对小毛的行为表示后悔,并表示因家庭经济困难,希望通过调解来解决。吴秀丹组织两家人进行多次调解,最终,双方达成谅解并做出合理赔偿。事件的圆满解决,不仅使双方避免对簿公堂,也省下了诸多司法费用,让当事人双方重新成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好邻居。
据悉,“秀丹个人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化解矛盾纠纷90余件。2016年9月和2018年3月,吴秀丹调解的两起婚姻家庭纠纷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小区大事》栏目中播出。为加强普法宣传,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知识水平,吴秀丹还不断挖掘小区专业人才,成立了一支由专业法律工作者组成的法律志愿服务队,小区十名退休法官、退休检察官和律师朋友都在她的邀请下成为“秀丹个人调解工作室”的一员,义务为社区居民宣传法律知识,帮助其解决法律困难。
几年来,吴秀丹与社区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探索出了一套适用于金安社区实际的普法宣传办法,参与普法宣传活动70余场次。现在,遇到法律问题,社区居民最先想到的就是找秀丹个人调解工作室咨询。“秀丹个人调解工作室”成为金安社区的一张金名片。人民代表为人民 记厦门市人大代表调解员叶福伟
51.


“作为人大代表,借助调解室这个平台,可以为民解忧。我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不图名不为利,就希望能为更多人化解纠纷,人家有难事,我能帮个忙,大家一起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叶福伟说。他平时总会随身携带人大代表证,关键时候,亮出代表证,有利于调解的顺利推进。他始终把为民服务、化解纠纷视为自已的神圣使命和职责。作为热心的长者,又有丰富的调解经验,小区居民一有纠纷都愿意找他调解。无论是家庭矛盾还是邻里纠纷,无论是房屋侵占还是劳资纠纷,只要叶福伟出面,大部分都能化干戈为玉帛。在调解工作中,叶福伟还总结了“五心”“五善”调解法,即受理纠纷要热心、说服教育要耐心、排忧解难要真心、矛盾调解要细心、评判是非要公心;调解过程要善于倾听,善于明法说理,善于与当事人沟通,善于把握调解过程,善于决断。
叶福伟不但是一名调解员,还是一名法治宣传员。他经常深入学校、社区、企业,为学生、居民、社区矫正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以案释法,把调解案例编成故事进行宣传,取得了“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好效果。“人民调解的目标就是人与人之间没有纷争,社会文明和谐,经济繁荣富足,我会继续用热心和耐心,做一名人民群众满意的调解员,让群众生活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能够在有生之年回报社会,造福一方百姓,是我最大的快乐。”叶福伟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