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框景?
简单来说,当前景将画面中的主体包围起来时,这就是框景构图。若说得严格些,作为画框的景物至少要对主体形成三面包围,才可说是框景。若只有两面包围,则属于前景构图法。0、

框景的作用
当一个主体被框起来后,人们在观赏画面时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体上。此外,由于框景在画面前方,故也具有引导的作用,让人们首先看到画框,再把视线延伸到远方,达到“聚焦——延伸——整体画面展现”的视觉过程。0、

1、80mm、f/
6.
3、1/80秒、ISO 400)
哪里有框景?该怎么拍?
“有洞的地方就有框景”。比如:门窗、锁匙孔、山洞洞口等,都可以成为框景。此外,许多建筑物的屋檐和柱子之间的空间,如中式的牌楼和亭子等,也可形成框景效果。一般上,广角镜头是最合适的器材,它能将画框较完整地收入画面中,同时也营造出夸张的透视效果,呈现画面的立体感。但若采用超广角镜头,则应小心画框的变形问题。但这并不代表望远镜头就无法拍框景,它将会为你营造压缩透视感效果,唯必须留意景深的差异。

0、300mm、f/
9.
5、1/500秒、ISO 200)
框景也有虚实之分?
没错,我们可以从线条和形状组合上来划分所谓的虚和实。当以实物如:门窗或建筑作为框景时,线条连贯且十分明显,框架的效果非常明确,此为“实”的框景。什么是“虚”的框景呢?比如:我们把左、右、上方的树枝收纳到画面中,让树枝无形中把主体包围起来。由于画框的线条较不明显且连贯性不强,让人较难察觉,可说是“虚”的框景。而另一种“虚”的框景就是采用前景模糊法,如:以草丛或花卉作为画框,尽可能靠近草丛并将对焦点锁定在背景,让画面四周的草丛变得模糊,以虚化的元素包围主体,亦为框景的一种。

框景的呈现与美感
当框景并未受光,或处于逆光的情况下(如:日出日落),一般都会读取背景(亮部)的测光,因此框景就会成为剪影。这时,既然色彩和细节都无法呈现,线条就成了最重要的元素。如果线条过于平淡且缺乏变化,就容易使画面变得呆板。而当作为画框的景物受光时,我们就必须考虑宾主的问题。如果主体是框景中的景物,则框景的色彩不宜过度夸张。如果框景比主体更为明显突出,那就是喧宾夺主了。或许你会以为,一个画面只有一个框架,其实不然。我们可以多个画框组合到同一张画面中。这就像把一个画面分隔几个部分,而每个空间都是一个小框景,都在叙说着不同的故事。
1、

我该如何处理画框的清晰度和细节?
在对焦时,一般都建议把对焦点锁定在前方的画框。你不必太担心背景模糊的问题,由于使用广角镜头,本就具备很大的景深,只要不是太靠近前景,同时采用小光圈(f/11-16),都能让前后景都清晰呈现。而采用前景模糊法时,一般会以大光圈(f/2.8-4)让前景彻底虚化,如果想保留一些前景的细节以增添画面的故事性,可稍微缩小光圈(如:f/11),依稀呈现画框的细节。若画框有着动人的细节,但却处于背光的情况,若以背景的测光为准,框景就成了剪影,未免可惜。这时可开启相机的Active D-Lighting或Auto Lighting Optimizer功能,适度地把暗部提亮以呈现其细节。
8、

1、

1、35mm、f/
5.
6、1/250秒、ISO 16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