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苏某二线城市的夏天,大学宿舍内,这一年还没有外卖和王者荣耀,大学生玩LOL、DOTA2热火朝天。
“砰砰砰”,有人在敲门,这时正是游戏最激烈的时候,宿舍里六个人没有一个去开门,五个在游戏,一个在看片。看片的同学看了看五位玩游戏的同学,极其不情愿的起身去开门。门打开,手握传单的大一新生看到严肃的黑脸,愣了一下,赶紧说道:学长好,这是我们的餐单,可以送餐到宿舍,想订餐加一个这上面的QQ。明显察觉到这位学长的不耐烦和另外五位学长的大呼小叫,这个大一新生连忙说了几声不好意思掩上了门,那张传单也被随手丢在了地上。
南方的夏天,总是很热。热到没什么人想在这个时间点的正午出去吃饭,哪怕走出宿舍都没有人愿意。结束了团战,收获了胜利的五个人开始猜拳决定谁出去带饭,正当要产生那个倒霉蛋的时候,看片的同学问了一句,“你们要吃什么?过桥米线?盖浇饭?还是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单子上的你看看呢。”一番讨论之后,大家都选择了自己想要的。
而这个契机的来源是冯全的创业经历。每次在和周边的商家交谈时,总是收到一个感慨:你们大学的门真难进啊。因为大学的严格管理,所以周边小饭馆的老板,每次都要拎着餐盒等在学校门口的角落。一个创业的想法就从冯全脑中诞生了:如果我们帮他们进入学校,送到宿舍呢。当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一些合作商机,许多人一拍大腿就同意了。每一份外卖,商家补贴1元,用户付1元的外卖费。
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食堂的阿姨,明显发现中午吃饭的人数变少,许多人在食堂门口看到没有座位,扭头直接回宿舍,在路上就把餐点完了。这所大学5000余人,周围还有同样大小的学校两所,每天中午点餐下单的人数,一个学校就上千人,最高一个月净盈利30余万。随着规模越做越大,外卖APP的雏形也快做完了。这时候美团外卖刚起步,饿了么也才刚进入这个二线小城市,百度外卖和派乐趣是2015年的事情了。

这样的事情同时发生在12栋学生宿舍楼中,48位同学同时对48个单元,192个宿舍派发传单,而传单上也只包括了周边的四五家店和两个学校食堂。

QQ上服务接待的小哥客气的令人意外,半个小时以后,一个同学吭哧吭哧的提着一个送餐盒敲开了宿舍的大门,这样的送餐场景发生在每一个宿舍里。

从这天开始,校园外卖在这个二线城市就此打开。为了方便点餐,他们还建立了一个XX大学外卖平台的QQ空间账号,添加好友即可点餐。最早的时候人数少,随时点,随时送,后来点餐人数实在是众多,规定了最晚送餐时间不超过12:15分。

在优惠力度10-7 20-15的猛攻下,外卖平台依然顽强撑了几个月,依靠着学校不能进的门槛。四大平台轮番轰炸,力度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培养出用户喜欢的平台已经征服了所有的学生。后来的剧情我们都知道了。所以,这虽然只是一个小故事,也是一个小忠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