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娱乐

宋朝真的”重文轻武“吗?其实我们都理解错了,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582 坐标: 12678 目录:/song/

有宋一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几乎已经成了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概念,一旦讨论起宋朝,必定绕不开重文轻武这一话题,著名的学者黄宽先生也曾指出:“宋代是中国历史变迁的关键。它不但是中国转化为近代型的时期,而且由于他它重文轻武,声容盛而武备衰,是文武地位转变的重要时代。”这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可见,“重文轻武”这一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宋朝真的”重文轻武“吗_其实我们都理解错了_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繁华的宋朝但是,纵观宋朝的发展,用“重文轻武”这一概念来形容它并不太贴切,如果再往细了说就是宋朝“重文”是符合实际的,但要说它“轻武”则不然。众所周知,就整个宋朝而言,对军队的发展是极为重视的,尤其是太祖时期,兵员庞大,军费惊人,以后的历代皆是如此。因此,说它轻武,只不过是在武将的权力上予以了制约,而并没有忽视军队的发展。所以,与其说宋朝是“重文轻武”,更不如说它是“崇文抑武”,如此一来,既避免了人们对宋朝军队及武备轻视的理解上的误解,同时又可以对宋朝的治国思想及方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因此,本文将从宋朝“崇文抑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对其治国方略从三个方面做深一步的探讨。

宋朝真的”重文轻武“吗_其实我们都理解错了_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一、以“崇文抑武”为主的治国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众所周知,自唐末乱世以来,经历了军阀割据局面以后,到宋太祖统一天下,这数十年间,王朝更迭频繁,文官武将的关系严重失衡,普遍都是武将权力过大,从而造成割据局面愈演愈烈,并在当时社会上形成了“重武轻文”的风气。正如以后宋太宗所说:自梁、晋以降,昏君弱主,失控驭之方,朝廷小有机宜,禆将列校,皆得预御座而参议,其姑息武臣乃如此。

所以,这一时期,主要是军事力量决定着政治形态。而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宋王朝开国初期,比如当时的武将王彦升在任京城巡检时,就曾夜闯宰相家,以索酒为名进行敲诈。由此可见,当时政权面临的最大威胁便是武将权力过大,严重影响着国家的发展。


一、
宋朝真的”重文轻武“吗_其实我们都理解错了_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宋太宗所以,在宋朝开国后不久,宋太祖便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收兵权”的措施,以此来强化中央集权。但是,这种措施仅仅是一时的,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武将专权的局面。因此,在此后不久,宋太祖觉得,要想彻底解决这种局面,唯有恢复并且强化儒家的传统伦理纲常以及道德规范,在此基础上,从人们的意识中彻底铲除重武轻文的观念,从而达到控制社会、稳定新生统治秩序的目的。因此,从宋太祖时期开始,以后的历代皇帝一方面对武将的权力予以制约和整顿;另一方面则进一步提高文官以及士大夫的社会地位,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崇文抑武”的风气,以此来达到维持统治稳定的目的。

比如在对待武将的问题上,以太祖朝为例,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杯酒释兵权”这一举措外,还进行了一系列其他的举措,比如实行“更戍法”等,就是给有功之臣一系列闲职、虚职,达到收其精兵的目的。同时又提拔一批新的将领,让他们担任军队中的关键职位,以此来分散主将的权力。不得不说,这种方法对防止武将拥兵自重是极为有利的。

宋朝真的”重文轻武“吗_其实我们都理解错了_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宋太祖而在对待文臣的问题上,则主要是以提高文臣的地位和权威为主,以此来达到压制武将权力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重用文臣。比如在太祖时期,先后重用赵普、薛居正、沈义伦等一系列文臣为宰相,这些文臣的权力凌驾于任何武将之上,“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再比如宋太祖也曾公开表示:“宰相必须用读书人来做”。由此可见宋朝对文臣的重视。


2.保护文臣。这一点从宋太祖在太庙立的碑中就可以看出,上面有一条就是告诫后世继任者勿杀文臣以及士大夫;再比如就是上面所说的太祖的得力干将王彦升因为敲诈宰相王傅而被驱逐出京城等,都是为了保护文臣。
3.重视科举。太祖时期,不仅国家科举的录取名额相比以往有很大的提升,而且还开创“特奏名”先例,又固定“殿试”制度等。这样一来,不仅扩大了文官的来源,而且还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正如宋朝百姓所说:“故圣便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宄。”

宋朝真的”重文轻武“吗_其实我们都理解错了_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文官王安石从上述举措中我们可以看到,宋朝在治国政策上已经逐步形成了“崇文抑武”的思想,这是它的初步形成时期。二、“崇文抑武”的治国思想是如何确立的?“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这是宋太宗在继位之初所说的一段话,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太宗继位后,必定会延袭太祖时期所定下来的“崇文抑武”的治国思想以及方略。”而他也对这一思想确实进行了发展,并基本确立了“崇文抑武”思想在其治国各个层面中的根本地位。

这个确立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两点:1.继续对武将进行打压和设防。太平兴国二年,将各地节度使的儿子调入京城,给他们一些虚职头衔,看似升官了,其实是将其变为人质,防止地方将领造反。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在北伐幽州期间,部分将领拥戴宋太宗之子赵德昭为皇帝,对其刺激较大。因此,北伐结束后,宋太宗不仅逼死了侄子赵德昭,更是将一部分将领的兵权解除,比如石守信、刘遇等人的权力。

还有就是对武将的猜忌心理进一步加剧,比如实施“将从中御”之法,在军中以文臣为制,欺压将帅,约束战场指挥官的行动等。


二、
宋朝真的”重文轻武“吗_其实我们都理解错了_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宋朝武将2.大张旗鼓地推行“崇文”政策。·宋太宗在位期间,曾三次率领文武百官对文宣王庙进行拜谒,以表示其对儒学的尊重;而与之相反的是,武成王庙他仅仅去了一次。·亲自操办科考,考试录取人数有一次竟然多达五百余人,是以往次数的数倍之多,除此之外,还对他们进行超等任官,连当时的执政大臣都觉得此举有点过分了。因此,这件事完全可以反应出宋太宗“崇文抑武”的决心。

除以上所说几种之外,在很多文献之中也记载了宋太宗“崇文抑武”的记录,比如有一次宋太宗对臣下说:天下州县阙官,朕亲选多士,忘其饥渴,召见临问,以观其才,岂望拔十得五,但十得三四亦岩穴无遗逸,朝廷多君子矣……朕于士大夫无所负矣。


2.
宋朝真的”重文轻武“吗_其实我们都理解错了_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宋朝文官,图片来源于网络因此,“崇文抑武”的风气在宋太宗的大力倡导下,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到了太宗朝后期,文官已经在朝廷之中占据主导地位,随之而来的则是武将权力地位的集体下降。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崇文抑武”的治国思想以及方略已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崇文抑武”的治国思想是如何发展的

到了真宗、仁宗时期,“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已经完全形成,并且进一步发展。如宋真宗曾说道:“朕每念太祖、太宗丕变衰俗,崇尚斯文,垂世教人,实有深意。朕谨遵圣训,绍继前烈。”到了仁宗时期,在“崇文”方面相比于真宗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他的宽厚仁义以及“崇文抑武”政策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崇文”风气达到了顶峰,名臣辈出,且都是以文臣为主,比如最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有六个就是他这一时代的。

真宗时期,皇帝不仅带头去文庙拜谒,而且还专门制定了相应的礼仪;同时大兴科举,不惜造成严重的冗官后果,以此在社会上推动“崇文”风气的发展。除此之外,真宗朝还推行“偃武修文”的主张,继续打压武将的权力,提高文官的权力与地位。所以,在“崇文抑武”风气的倡导下,武将群体在这一时期受到了更大的排挤和打压,全体武将基本上都受文官的节制,而且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一把手”都是以文官为主,且宋朝以后的历代君王都是如此!这一风气一直持续到南宋时期。 众所周知,南宋为了压制武将的权力,不仅收武将的兵权,还将一些武将迫害致死,在处理国家大政问题上,都是以文官为主,文官节制武官。

由此可见,从宋朝建国伊始,“崇文抑武”这一风气就一直伴随着宋朝不断发展,并且一直在不断加强,直到宋朝灭亡。反思纵观宋朝“崇文抑武”思想的实施与发展,其在一定程度确实解决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局面,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使国家的统治不断趋于稳定;但是,其在加强文官权力和地位的同时,对武将进行的严重打压导致武官的权力下降太多,使武将无论从精神方面还是军事素质方面都趋于退化,士兵缺乏积极进取的理念,从而导致整个宋朝军队战斗力普遍不强,而这也是终宋一朝,对外战争屡屡失败的原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