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通过一些社交软件就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可忽视的舆论效应也随之而来。严重的甚至会产生网络暴力。难道古代,就没有舆论效应吗?如果你认为没有那就错了。清朝就有一个人,因为舆论丢了官。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原来这个人名叫李蟠,他是清朝状元。他出生于徐州户部山,出身书香门第。他爷爷李向阳,是明代天启年间的举人。他父亲李弇,是南明小朝廷的拔贡。李蟠天资聪颖,从小受到家中文化熏陶,是个有才华抱负的年轻人。三十六岁中举,康熙三十六年被钦点为状元,为家乡增光。
公元1699年,李蟠任职顺天府乡试主考官,期间尽职尽责,刚正不阿,为考生们营造了一个公正公平的考试环境。他挑选出的秀才在后来都做上了高官。其中鄂尔泰在乾隆年间还坐到了总理大臣的位置。李蟠坚持以才取人,不收受贿赂而遭到一些落榜考生的恶意诽谤。谣言中伤李蟠说他徇私舞弊。一时间舆论四起,毕竟古代都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谣言传到康熙皇帝耳朵里,为了平复谣言,只好复试,结果被选中的举人无一落榜,证明了李蟠是清白。
但是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民间孔尚任根据此事写了一部戏剧叫《通天榜神奇》。这样的事情对整个朝廷来讲影响都不好。即使李蟠被证明清白,但他是涉事官员,于是康熙皇帝罢免了他的官职,将他流放到沈阳。因为舆论丢了官,相信李蟠心中一定觉得意难平,只是过了几年闲散日子以后,他已无心做官,结束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没想到古代舆论的力量也这么强大。李蟠可以算是舆论的受害者了,本来做官做地好好的。被有心之人诬告,证明清白以后又被皇帝嫌弃出了这样的事,对朝廷影响不好。本来就是受害者,没得到安慰也就罢了,还要因为此事被处罚。这谁遭得住啊。稍稍理解了李蟠对朝廷的失望了,换做是我们,遭遇这样的事,也许也会做同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