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娱乐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mawude 坐标: 13106 目录:/zou/

一、“赛博朋克”的渊源“赛博朋克”类型科幻作品的思想源头,普遍认为的是来自上个世纪20年代,德国魏玛共和国出品的一部幻电影《大都会》。它实际上融合了当时的苏联构成主义、柏林达达主义、意大利未来主义等艺术流派的观点,也是对未来城市的先锋式幻想。在物质空间上,电影以当时美国纽约和芝加哥的摩天大楼为未来城市的蓝本,融入了对于未来社会两极分化的一种担忧:上层社会居住在摩天大楼的上层,占有大量空间;而从事体力劳动的居民,居住在摩天大厦的下层或者地面之下,占非常少的空间。

这个场面也会使大家联想到前不久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它里面对未来社会两极分化的忧虑很可能也自于这部科幻电影。


一、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大都会》电影海报这张电影海报,出现在了若干本城市设计书籍的封面,这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城市设计的一种科幻式的隐喻。“赛博朋克”作为艺术概念的成熟,大致始自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电影《银翼杀手》。这部电影称得上是大银幕对赛博朋克美学流派的定义。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科技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改变,但是这种改变伴随着非常混杂的状态,其中有东西方的混合——例如《银翼杀手》的很多场景取自香港和亚洲其他地区。

赛博朋克非常突出地表现了高技术和低生活的反差。在电影里,未来来科技在城市中实现了万物互联,但是人的生活状态则没有得到很大改观。在赛博朋克的都市场景中,经常能看到脏乱差的街景。夜幕下的城市灯火通明,但在都市繁华的背后,黑暗的角落里则充斥着混乱。观众会感到诧异:这种并不“先进”的街景,竟然出现在非常先锋的未来城市场景之中,这就给人带来对未来城市的非常错乱和迷茫的印象。这部电影所展现的赛博朋克风格,深刻地影响到了后来一二十年的一些科幻电影,包括许多电子游戏等各种场景设计。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银翼杀手》剧照 “赛博朋克”概念的一个正式源头是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神经漫游者》这部科幻小说。“赛博朋克”的英文单词Cyberpunk,其词根来自信息学里的控制论(Cybernetics)和具有文化概念的朋克(Punk)。其隐含的意思是,一方面信息技术控制万物,另一方面被科技所控制的人类也对其有所反抗和反思。未来社会中科技与人的关系也将展现出了一种微妙的特征。

随后90年代的动画作品《攻壳机动队》一经推出,又掀起了“赛博朋克”美学的一个高峰。这部电影去年被搬上银幕。在真人版的《攻壳机动队》里,我们看到的依然是纷繁混杂的未来末世景象。其他的具有赛博朋克元素的科幻作品,有著名的《黑客帝国》系列,它反映了人对技术和组织的反抗。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攻壳机动队》动画版在去年,《银翼杀手》的第二部掀起了“赛博朋克”的一个新高潮,电影所反映的一些场景,比如全息投影已经实现,国外的一些会议已经用人像的全息投影取代了传统电视电话会议。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银翼杀手2049》剧照我们可以总结出“赛博朋克”的都市观:一是全面信息化:这些作品都展现出信息高度发达、万物互联的未来人类社会图景;二是高度混合性:古典和现代、本土和异域、科技和传统、资本和人性都高度混合。三是其最突出的表征——“后工业化的反乌托邦”。其特点是高技术与低生活并存:人口膨胀、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秩序面临崩溃、人类遭受人工智能威胁。一方面,未来科技非常全面地提升了人类生活的便利性,但另一方面技术并没有解决两极分化等社会性的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自由市场下由资本和技术驱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它告诉我们,技术不是万能的,我们需要在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治理的调节和人文生态的优化。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银翼杀手2049》剧照“赛博朋克”在现实世界的投射赛博朋克的景观在建筑学上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论题,美国和欧洲的很多学者都曾来到亚洲来感受这种现代和过去并存的混杂性,从繁华都市寻找那些相对落后的区域,从中进行建筑学和人类学的解读。最为经典的案例就是香港的九龙城寨。尽管已经被拆除,但是它曾经是《攻壳机动队》美术场景设计的一个原型。我们在周星驰电影《功夫》和王晶的《追龙》中都可以看到这座城寨的影子。还有现在依然存在的重庆大厦,在其中发生着许多非正规的经济活动,这栋大楼也被称为低端全球化的一个节点,它展现了繁华的灯红酒绿背后的城市另一面。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香港九龙城寨我国各地的城中村也展现了些许类似景观,即“高技术和低生活”的混杂。一方面城中村环境非常脏乱差,也是许多低收入流动人口的聚集地。但另一方面,城中村中每一个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已经被深深嵌入了现代高科技的因素。哪怕是路边的一个小发廊里,也能看到有人拿着最先进的苹果手机进行扫码支付。这样的反差就造成了我们对未来城市的憧憬中的观念碰撞。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这两年在媒体上,最能反映以城中村为代表的都市现象,就是深圳的“三和大神”。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场旁边的一些城中村区域,一些打临时工的工人,在现实的重压之下,放弃了对生希望。他们把身份证卖出去,过着最为得过且过的生活,并终日沉迷于网络空间。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日本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美国社会学家华康德有一本书《城市的弃儿》,就描绘了在制造业发生变革过程中,处在社会最低端的制造业工人们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巨大生活变迁。II 观察:正在发生的数字城市生活之所以进行“赛博朋克”的艺术作品和理念综述,是因为我认为它体现了人们对于科技异化城市的担忧。它时刻提醒着人们在保持对未来乐观的畅想的同时,审慎的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

提到人机关系,在这里我想引出一个概念,叫做赛博格(Cyborg: cybernetic organism)。赛博格是机械控制论和有机生命体复合的概念。国外的一些未来学派存在一个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是进化中的赛博格:一方面人在科技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机械化,越来越智能化;另一方面技术本身,例如人工智能,也变得越来越人性化。最终两者就会合二为一,形成一种人与机械的混合体,被称为赛博格。

这种很多人认为几百年后才可能出现的图景,其实已经发生在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之中了。比如智能手机,它虽然不是一个嵌入到我们身体的设备,但是绝大多数人24小时离不开这个智能设备。智能手机如影随形的和我们的身体绑定在一起,因此这个联合体,可以看作是一种进化中的赛博格。每个人都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机,这样的场景在所有的公共空间都可以看到。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的交往的逐渐淡化,每个人依附于在手机这个虚拟世界的入口之中。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片首发于DT财经《单车青年完美逆袭:大城市上班,骑车比开车还快?
》这两张图是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生成的北京和上海早高峰通勤轨迹图。基于赛博格的观点上看,每一条线都是一个赛博格的生命轨迹。成千上万个赛博格的轨迹,形成了整个城市重构的空间。作为规划师,在未来我们研究城市时,看到的底图可能不再是地形图或者是用地现状图,而是由赛博格们展现出来这种赛博格空间。如果每一个人是一个赛博格,我们所有人共同组成的城市就成了赛博格城市。

赛博格城市也是正在发生中的事情,比如正在建设的雄安。雄安因其智慧城市的建设,称为数字孪生城市。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在地表上建立了一个实体空间的城市,与此同时,我们在同一个时空范围内,又建立了一个虚拟世界中的数字城市。两个城市的共同叠加被称为数字孪生城市,它将是未来城市的一种形态。一、 数字孪生城市的形态

我对数字孪生城市的观察,是基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研判。在横向上,于实体-虚拟两个图层之中,我们需要对于尺度进行重新定义。在物质实体层面中,长期以来,我们在做城市规划和设计时,对地块和单体建筑的尺度、体量,以及人的尺度(Human scale)有非常详细的研究.但在虚拟空间,以及虚实交织的空间中,人们对于空间尺度的感受将会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平时对于人的尺度的观感,是否会产生颠覆性的变化?这是我们作为规划师介入数字城市规划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一、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不同图层之间的传导,尤其是在数字城市和现实城市之间进行的传导,是由物联网、传感器和数据流所进行数字化转译。但在不同图层、不同世界之中,穿行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因此人类可以看成是身体在现实世界,而精神处于虚拟城市的一种组合型生命体。而跨越虚拟和现实世界的信息传导,在本质上是依托于信息基础设施,还是从人性出发的精神沟通,这也是我们所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数字孪生城市看似是一个非常新的理念,但是从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相融合的角度来看,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对它早有认识。数字孪生城市简单说是现实和数字空间的叠加,但这种叠加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两者的结合共同形成了新的产物——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新空间。这在本质上讲与福柯提出的异质空间,以及爱德华·索亚提出的第三空间相似。

在这样一种空间中,其本身产生了一种新的空间生产机理,这种机理又反作用于空间,推动这种混合空间的迅速迭代和更新。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第三空间


二、数字城市的演进:生产空间VS生活空间在现实城市中正在发生的由生产空间向生活空间的演变,在数字城市中同样也正在发生。随着人们对于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虚拟世界也由服务于物质生产向服务于人们的社会文化、休闲娱乐转型。在城市中,我们处于不同的网络之中:有物质环境的网络,也有社会关系的网络。如果把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数字城市称为
1.0版,那么具有了城市运营和社会治理要素的数字城市,可以成为
2.0版。在这里我更愿意展望一下
3.0版的数字城市: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治理得到优化提升之后,我们的数字城市将更加注重人文生态的构建和文化心理的共鸣。而这才是我们真正对于数字城市和未来城市在心理上的完整理解,是我们面对未来城市展望的最终的一种可能。

城市规划师参与智慧城市的最大优势,是对于城市的理解,特别是对城市空间的理解。那么作为规划师,应该如何看到数字城市的空间性?我认为,首先在数字时代,空间性依然是城市问题的核心。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列斐伏尔认为,人类是空间性的存在者,空间性是人类动机和环境构成的产物。诸多融入了社会关系的空间性与现代性密不可分,是理解当代社会生产最重要的视角。基于这样的视角,在数字空间我们同样可以得到这样一种观点:空间性是社会关系的体现,我们在数字空间中的社会活动,必然产生其空间性。

但是这种数字空间中的空间性,与以往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所体验到的空间性有所不同,它展现了更多的数字和虚拟的内容,它的空间复杂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无限延展。城市数字网络,将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设备通过网络和信息传输、流动集合起来,基于位置的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为个体的活动赋予空间信息的意义,而4G信号和WIFI信号则形成了城市新的场域。正如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定义:“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者一个构型……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利或资本。”移动互联网形成的新的场域,重新定义了社会各参与者的支配、屈从等结构关系。

在数字城市的场域中,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实际上促进了虚拟世界公共空间的形成。按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概念,公民对于公共议题的参与和互动,可以得到一个广义的公共空间的概念:不仅仅包含广场、街道、咖啡馆这样的具体场所,也包含聊天室、BBS、网上社群等网络空间。与广场和街心公园这样的物质公共空间不同,数字世界的公共空间的尺度远远超乎我们对传统空间的想象。

所以说,空间性依然是我们从规划的角度对数字城市理解的一个核心出发点。数字城市的空间性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大致可以梳理为五点:自发性、可复制性、社会性、文化性、复合性。下面我就用一些鲜活的网络世界中的例子,来阐述虚拟城市中空间性的特点。第一,自发性,体现为没有规划、自发生成的虚拟城市空间。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豆瓣的虚拟社区——阿尔法城。它从2010年底开始出现,到2015年消失。我们现实世界中城市的起源、发展、繁荣和衰亡的过程,都被这个数字城市淋漓尽致的展现,并将其浓缩在短短数年的时间中(数字世界对现实世界时间的异化)。通过阿尔法城,我们可以看出城市自我生长的状态——这和许多现实中的城市类似。当时在这个虚拟城市中,每个人可以自发地领一块地,进而与友邻共通构建一个社区,随着用户的逐渐进入,友邻们又逐渐开始提供不同的一些服务,并不断进行社会交往。阿尔法城实际上就非常类似于一个真实的城市,体现了城市的自组织机制。

就像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这本书里所提到的,在历史上绝大多数城市都是没有规划而自发形成的那样。虽然阿尔法城的空间尺度和城市景观,都很难用传统的规划和建筑学的概念去理解,但是这座虚拟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内嵌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交往而形成社区与城市的机制。人际关系的拓扑网络、城市功能的自发形成以及城市空间的拓展,都使其具有了城市的属性,尽管在数字城市中,许多城市的表征的复杂度都已经极大提升。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豆瓣阿尔法城界面第二,可复制性,体现为异化空间的批量复制。最具代表性的网络文化形式是直播。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直播成为非常热门的网络名词。当时我就下载了一个直播APP,一登录进去之后,这个之前完全没有关注过的领域,简直是给我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一个典型的网络直播间像快手直播APP里面,这些人与我平时所在的日常生活是相差非常远的。里面的主播和听众,很多都是中低收入的打工者,聊得很多东西,与大城市白领们截然不同。主播大部分为年轻女子,看上去似乎是24小时都在线。她们给观众提供各种歌唱表演,陪观众聊天和做游戏。但是你需要给他一些金币来作为打赏。这种社交方式已经与传统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有所不同。

每次我进入一个直播间后,主播就会首先向我问好,然后说能给我唱什么歌吗?当时我就说你给我唱个《走进新时代》吧。主播给我说:“老铁啊,我还真没听人点这个歌。”有会唱的女主播则表示,就让我给她金币或者礼物才肯唱。当时她说你只要送我一个火箭,我给你唱粤语版和英语版的《走进新时代》都没有问题。这种资本驱动的社交方式已经极大地异化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这种交往的过程恰恰是在数字空间内所进行的。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主播们在求皇冠、塔罗卡包和摩天轮(平台虚拟礼物)直播间这样的空间,可以说是公共和私人空间的一种相互渗透。以往人们进行歌唱表演,都是在歌厅、KTV 等相对公共的空间进行歌唱,但网络这些主主播全都是在自己家,尤其是极具私密性的卧室里进行直播。非常个人的、私密的空间因此暴露给网上成千上万的观众,直播技术因此颠覆了空间的公共和私密的属性。类似一个更普遍的例子:对我们来说,无所不在的微信和工作群,也模糊了传统职住时空的边界。同时这种渗透也是一种边际成本为零的空间复制,它直播给10个人,和直播给10000个人成本几乎是一样的。这样零边际成本的扩散,以及公私空间的模糊化,将极大改变我们对空间的认识。

第三,文化性:亚文化的生成。在内容上,网络文化最大的特点是是用户生成内容(UGC)的模式。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并且带有强烈草根色彩的文艺创造过程。这种模式实际上也有非常大复制性。随便搜了一首在平台上特别流行的歌曲,就发现上万主播同时在唱这一首歌。看上去,自由的网络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选择,但实际上这种丰富的选择本质上恰恰是减少了我们选择的一些可能:我们看到都是批量生产、极其类似的内容。几乎每一个直播间的表演歌唱内容都差不多,大家都是唱着那几首流行曲,我甚至分不清那些雷同网红脸谁是谁。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一个典型的直播平台手机端 因此无论是从内容还是空间上,直播间都体现了同质性、批量复制的特点。网络生成的亚文化,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也存在地域性的特点。这两年,基于直播平台产生了一种中国式的Rap,被称为喊麦。作为去年流行文化界非常热门的一种大众艺术形式,喊麦是一种典型的草根型社会亚文化。喊麦的特点,非常具有地域性。有报道称,主要网络直播平台上,基本上10个网红喊麦歌手里就有7个是来自于东北。东北话也成为喊麦的一种标准语言。网上甚至有了这种说法,说东北经济衰退之后,重工业靠烧烤,轻工业靠喊麦。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些观点。我的一些东北籍同事觉得这样的东西并不能真正代表东北文化。不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来看,这种现象体现了一种亚文化场景重构。同样是经济衰退和人口外流之后,东北产生了喊麦这种自发的草根的文化。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底特律,成为了说唱和嘻哈文化的重镇。两者在物理空间上并没有交集,但在虚拟空间中实现了场地意义的反转和都市地景的重构,这个就是虚拟的赛博景观的一种非常跳跃的文化性。

第四,复合性:O2O的空间重塑。O2O,线上和线下的交融,不止存在于互联网产品的推广,同样体现在互联网对空间再生产的线上线下交融。2016年,当时鹿晗在微博上随手发了一个和上海邮筒合影的照片,马上他在网络世界的流量便导入了现实世界。这个邮筒成为网红以及游客打卡必去之地。我们规划师在做城市设计的时候,进行场地塑造(Place Making),试图通过理想化的设计来帮助空间吸引人气。这次,规划师未能设计的事情,鹿晗随手一发照片就做成了。邮筒吸引了大量的流量,制造了新的城市景区的一个热点,也成为网络流量在现实空间中的导入点。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鹿晗微博与邮筒合影的照片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鹿晗合影的邮筒成为网红景点同样是2016年,一款增强现实(AR)的网络游戏,促进了虚拟场景与真实地景在空间上的叠合,精灵宝可梦(Pokemon Go)这款游戏代表的是数字城市和现实城市在同一个坐标点上的融合。尽管这两个城市,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但最终造成这种融合的是什么?表面上看是这款游戏产品,而根本上是看是游戏的使用者,是我们大众,每一个人正在创造两个场景的一种融合。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精灵宝可梦游戏复合性也反映线上和线下文化生产的融合,表情包作为一种互联网文化的再生产,在虚拟世界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两年最流行的“为所欲为”二人组,是各种表情包里最火的一款,它被改造为各种形式,出现在各种语境和场景之中。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为所欲为”二人组表情包当然如果这种表情包的流传仅仅是止于互联网上,那么我们并不认为它产生了O2O的一种特性。我之所以把这个例子拎出来,是因为就在刚刚,他们已经在线下被上海的游戏公司请过去重新聚首,进做了游戏公司的广告推介。这两个七年没有见面的千年龙套演员,自己都感觉到不可思议:互联网对于他们制造流行文化(港剧)进行了一种再造,并且从线上走入了线下,实现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复杂交互。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为所欲为”二人组拍摄游戏广告最后一个复合性的例子,就是尬舞。尬舞非常能能代表公共空间试用活动的线上线下空间融合的特点。一种说法是尬舞表演极度混乱、缺乏艺术性美感,让人感觉到尴尬,因此被称为“尬舞”。《新周刊》甚至把尬舞的“尬”这个字提名为2017年年度汉字。从广场舞到尬舞的演变,实质上是移动互联网支持下的一种自发的娱乐的升级。在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大爷大妈跳广场舞来进行集体的健身娱乐。去年开始有不少社会人士在路边非正式的舞蹈场合进行群魔乱舞的尬舞。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直播驱动的尬舞这种尬舞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建立在链接虚拟和现实世界的信息流之上。这种尬舞绝大多数是通过现场直播,实现与虚拟世界的广大网民进行参互动参与。网民们评议和参与的信息流,进一步反馈给了舞蹈表演者,舞蹈表演者因此就跳得更加放肆,更加群魔乱舞。这种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打通的闭环信息流,实际上重塑了虚拟和现实的空间的使用关联。

第五,社会性:社会空间的网络分异在智慧城市刚刚兴起的时候,发达国家和城市的人拥有更好的接入网络世界的物质基础。而偏远山区里的人则远离互联网社会,造成两者的认知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现象被称为数字鸿沟或信息鸿沟。而在当前,4G信号无限覆盖,智能手机全面普及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上网。数字鸿沟不再凸显,但网络世界出现了更为突出的社群鸿沟。这便是就是社会空间分异从现实城市转移到了网络虚拟世界。

在2016年,快手软件开始走红,但快手这个软件绝大多数都是一些社会低层人士在使用,我周边的白领同事们没有一个人在玩快手。一些媒体文章都在评论这个应用内容里有着大量低俗、庸俗的内容。也有人提出它反映了社会的割裂。但是恰恰一年之后,本质上和它并没有差别的抖音,则在白领之间走红了。抖音通过定位、包装和商业模式的设计,以及许多偶像明星的入驻,表面上提升了自己的品位,甚至出现在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站的广告牌上。本质上,相差并不多这样两个APP,代表了在虚拟世界不同社会阶层或社群的分层。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2016年《底层残酷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这篇文章告诉了人们快手代表的世界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代表着都市时尚潮流的抖音去年我刚开始研究快手的时候,身边很少有朋友听这个。有一天当我在等电梯的时候,一个送外卖的员工拿着手机,一直看快手上面的各种视频。我就问他觉得这个东西有没有意思,他说这个如果没有意思,那么生活还有什么有意思呢?当时我就想起北京奥运会有一个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但是我跟这个送外卖的小哥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在同一个屋檐下擦肩而过,我们在物理空间上是如此地相近,我们在虚拟世界的精神世界上相隔是十万八千里,完全是属于两个世界。这种现实世界就存在的社会空间分异,在虚拟空间中则被指数级地无限拉大,这也是我们未来社会面临的一种矛盾。

而去年的一期《十三邀》里,许知远和马东代表的精英和草根文化的争议,反映了网络世界上审美与价值判断的一种分野。虚拟城市中,文化的价值评价标准应该是精英的,还是草根的?有研究显示,不同城市的青年,不同社群的青年,不同收入阶层的青年,使用的APP、在网络世界的活动特点和时空特征,实际上分异水平是非常高的。现实世界中的邻居,网络世界中可能处在两个世界,这远超我们对现实的想象。

于是我们可以做一个小结,即网络从日常生活到城市空间的重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文化,正在不断生成新的空间形态 在当前,实体公共空间和网络公共空间深度耦合交织。新技术与新文化的驱动,正日新月异的重塑空间的概念、内涵和形态。在互联网直播间之外,像“淘宝村”那样的在线城镇化,也在更大尺度上为城乡关系构建一种数字图景。无论我们规划师或者建筑师有没有提前介入,这个过程已经不可阻挡地在发生。并且这种演变的速度和规模,远超我们基于固有知识的想象。

2、日常生活日益数字化,进而重塑人们对空间的使用行为在信息技术渗入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我们的大众文化、社交方式、城市生活不断碎片化,时空压缩不断加剧,空间性因为不断被加入新的维度而变得日益复杂。以往我们做城市设计的时候,往往希望在一个单体建筑或者一个园区里,设计很多促进大家交流的公共空间,希望这样的空间能够促进大家面对面的交流,进而推动创新活动。那么现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我在实体公共空间中与陌生人擦肩而过,但我和他都是盯着手机的低头族,我和他在网络空间中可能毫无交集,更遑论交流。因此,数字城市通过对空间使用行为的影响,对我们传统的城市设计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1、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异次元骇客》剧照


3、社会文化心理重构了人对时空的认知在虚拟与现实高度混合的城市中,现实世界的公民——同时也是虚拟世界的网民,把个人的、私密的、情绪化的表达通过网络导入城市空间,最终造成了这种现实与数字混合空间的一种维度的异化和分化。出生在数字时代的新新人类,对于城市中时空的认知,与千百年来人类已经固化的经验将截然不同。曾经人们设想的乌托邦,正在成为如今发生的现实故事。


4、数字城市:技术-文化复合生态系统因此有必要思考:我们真正对于数字城市的理解是什么?在这里我认为,应该是把它作为一种技术和文化复合的生态系统。一方面技术通过交互和算法,已经深深地嵌入了到我们对城市空间全过程的理解和使用之中。注入了资本动力的互联网产品,深入的驱动和改变了我们城市社会在虚拟世界中的结构。但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时代的都市居民,也在不断进行着对于技术的反抗和重新认知,也催生了生机勃勃的互联网文化。而互联网文化反过来又对技术产生了新的推动作用,所以在这个历史节点,我们需要深刻理解科学哲学在技术-人文互动的命题上新的意义。

III、展望:未来主义的城市规划嬗变在第三部分,首先我想总结一下面向未来赛博城市的规划研究应当有哪些转变。


1、重识都市生活中居民的主体性在逐渐成型的数字孪生城市中,城市生活中人的主体性,并不仅仅存在于在物质空间之中。我们的新型城镇化中强调的以人为本,同时也在数字世界中有着重要意义。莎士比亚说,城市即人。无论是在现实还是虚拟世界,城市都是现代人类的精神家园。

此外,我们还需要重视数字时代的新生代。国外把零零后称为“Z世代”,“Z世代”天生就是移动互联网世界的居民,除了课本,他们几乎不接触纸质传媒和书籍,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已经高度互联网化了。当我们在规划中展望几十年后的未来城市时,需要注意到,这样的Z时代,或者目前刚刚出生的这些人,在几十年代将是未来世界的中流砥柱。因此他们对数字城市的理解和体验,实质上代表未来几十年城市发展的方向,这是我们需要注意到的一点。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Z世代”2、深入理解网络时代的日常生活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入嵌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与此同时,资本借助网络的力量,无孔不入为日常生活植入的消费主义喧嚣。我们要感知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复杂性,并不简单的只从技术手段入手,而是需要从人的角度,从日常生活中去来理解空间的复杂的变革历程,从文化心理去认知人与孪生空间的互相影响。

3、拓展对城市规划研究和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城市规划始终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它在过去百年来积累的对现实世界的改造经验,对物理环境认知的深度、广度,在任何时代都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在新数字时代,也需要进行知识库的更新迭代,成为与时俱进的杂家——正如安东尼.汤森在《智慧城市》中的论述:“规划已经融合了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见解的各种学科:包括工程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政治学、法律、公共财政等,若想再加一个小小的信息学将会非常容易。”

在更新知识的同时,如何把传统城市规划的知识积累,重新进行资源整合,进行与时俱进的演变,体现出它的一种时代性、社会性和文化性,最终落脚在数字城市的实践中,这是我们这一点规划师所面临的时代要求。


2、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4、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在现有的实体城市中,在物质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已经进行了城市治理和城市文化的一些研究和和实践。在今后,如何在虚拟空间的物质基础——信息基础设施铺开之后,在数字世界导入社会治理和文化生态的优化,将是未来城市留给规划师的重要命题。这个几乎是一片空白的领域,恰恰是规划师这个职业在未来面临的广阔空间。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纵观整个城市规划发展演变的历程,我认为城市规划实质上是有着四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城市建设:以建筑学为根本的一种蓝图型的规划;然后是首先在上世界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出现的规划由物质建设向社会治理的转型。那么这种转型过程,在数字时代又实现了一种类似的演替:先是IT和互联网企业主导的数字城市建设,尔后是未来城市面临的数字城市治理。


4、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在数字城市初步建成之后,在信息基础设施之上,如何进行人机关系的协同,如何植入复合未来城市赛博生态的文化基因,是我们规划师和城市研究者需要考虑的内容。只有将工具理性和人文主义结合,才可以规避赛博朋克科幻作品探讨时的担忧。从这个角度上,讲规划不再仅是工程蓝图,而是一场社会运动,这场社会运动既发生在现实之中,也发生在虚拟世界之中。

在谈到城市规划对虚拟世界的介入时,我这里简单谈两个小例子。一是抖音“网红城市”的形成与数字时代的城市品牌营销。在抖音这款APP开始走红之后,许多城市与人一样,依托于抖音平台成为网红,广泛吸收网络流量,并导流于线下,促进了文旅产业的发展。典型的如重庆、成都和济南等城市,在抖音上成为了网红城市。这种自下而上的网络世界的变革,同时也吸引了官方自上而下的介入。

在其中,西安走在了最前面。西安市在抖音上开设各种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活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2018年的“西安年·最中国”的文化旅游宣传。西安各区城区也推出有奖征集,鼓励网友发布本地视频。在抖音上,一个“#西安#”的主题挑战,就吸引了数万网友的参与。很多人是因为中了抖音的毒,专门跑到西安旅游,人流进而带来了信息流和资本流的一种交互,这是面向未来赛博城市的品牌营销的一种探索。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西安年·最中国”的城市文旅品牌营销第二个例子是O2O公众参与的赛博城市的旧城保护。在去年白塔寺的国际设计周上有一个智塔计划——一个由规划师和互联网公司合作的娱乐产品。具体设计上,这个游戏类似于寻宝游戏。在不同的院子或者古迹上贴上了二维码,大家可以扫描二维码了解这些老房子的历史文化脉络和价值。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串联不同的老房子,人流信息最终被布设在老城区的传感器网络(Citygrid)所记录,时空信息和轨迹最终又向大家进行了展示。这就从多个闭环路径上,实现了线上线下人与人交流,信息的流通与反馈,也优化了旧城复兴和文旅产业的发展,这也是城市规划在数字时代的新探索。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图/“智塔计划”游戏而未来赛博城市将会给规划师带来怎样的影响?我想到有以下三点:第一,规划师将在虚拟世界中,为公共政策提供新智力支持。规划之所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就是在现实中存在市场失灵。因此需要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代表公权对私权在空间上进行调控。在数字孪生城市的背景下,这种规划介入,需要实现从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拓展。只有通过公共政策实现对公共权益的保障,才有可能避免数字社会的达尔文化,规避之前赛博朋克对于未来世界技术进步、但社会失控的隐忧。

第二,规划师需要提升知识的复杂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深度和广度上应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新兴空间。广大IT和互联网公司介入到数字城市建设之中,是从2B的行业应用和产品角度来理解未来城市的。如果把城市作为一款互联网的产品,规划师则需要从C端入手,深刻地理解到终端用户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变革,才能从规划的角度深度参与这个时代的时空演变。

第三,规划师面临更为广阔的职业空间。根据我之前的论断,当规划深度参与到虚拟世界的变革中后,城市规划不但不会萎缩,反而会拥有更广阔的前景。未来的数字城市需要参与者更加深刻理解人类社会,进而进行复杂系统的综合部署和设计。那么规划师的综合素养将通过跨界创新和城市级的产品迭代,在新的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我们应当认识到,无论是技术还是文化,从广义上讲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演讲。他曾有这样的论断:“文明就像一条有河岸的河流,河流中流淌的鲜血是人们相互残杀、偷、奋斗的结果,这些通常是历史学家们所记录的内容。而他们没有注意的是,在河岸上人们建立家园,相亲相爱,养育子女,歌唱,谱写诗词,创作雕塑。”

走向都市赛博格——网络时代的城市生活与规划嬗变wwwyidianzixuncom

如果我们把人类的历史看作一部文明演进史的话,从古至今,我们的文明就像一条大河一样在不断流淌,从涓涓溪流到壮阔的江河,最终平静的回归海洋。而当下的我们,正在处于这条河流重要的转折点。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到代表主流的互联网巨头们的磅礴气势,更要关注到河流激扬出的浪花——那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之光。如果说每一个人对于未来城市的盼望就像一束光,我们规划师需要把每个人的光聚集起来,共同缔造未来真正以人为本、提升每一个人幸福感的光辉城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