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一个既能触摸到近代工业历史,见证昔日运河繁华,又能体验文化创意脉搏跳动,感受今日运河活力之地,那便是运河五号创意街区。
△运河五号创意街区运河五号位于三堡街,运河南岸。将运河文化、老工业区和创意产业相结合,原先的第五毛纺织厂,摇身一变成为创意人才和文艺青年的聚集地。
漫步园内,一片清新婉约的绣球花,尽情释放着青春活力。
城墙上的爬山虎,一片绿意,凉风有信,忽而今夏。
斑驳的墙面上印着酒馆的名字,
悄悄的藏匿在园内,不经意间抬头才能发现它们。
富有年代感的火车,被重新涂鸦,红黑相间,复古潮流。适合打卡拍照。
常州与大运河城水相依、人水相亲,大运河记忆馆,馆藏400多张运河旧照,再现运河两岸历史生活场景。空闲时间来这里看看,甚好~
大运河记忆馆道不尽的常州老故事大运河记忆馆分为“运河历史”“运河遗存”“运河风物”“运河儿女”“运河新姿”5大版块。
刚进入大厅,一幅清代的《常州府运河繁盛图》映入眼帘,出自《康熙南巡图》第六卷,描绘康熙皇帝下江南时从常州到奔牛的盛况:运河两岸商铺林立,各色人物栩栩如生;城外运河两岸农田密布,河中船只来往穿梭。
运河历史由一组运河开凿的铜雕场景开始,讲述中国大运河的诞生过程,大运河在各地历史时期的军事政治、农业水利、漕运商贸中所发挥的功用,常州城垣的变迁以及运河开凿,随城发展的过程。
运河遗存主要展现与运河相关的遗址遗迹遗存,其中包括闸堰埭坝、古镇馆驿,桥梁码头,地方工业,街巷里弄、园林胜景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朝京门。朝京门始建于935年,于西门直街与运河交汇处。此门曾是古城的交通咽喉,漕运枢纽,因门位于城西,常州百姓称此门为老西门。
由朝京门进来,便能目睹乾隆皇帝由毗陵驿码头登岸来到花市街视察民情的情景。毗陵驿,位于古城朝京门西,是江南的第二大驿,乾隆皇帝南巡途经常州时,有三次就是从这个大码头登岸进城的。
穿过一条条耳熟能详的巷名,街名,弄名,坊名。如:察院弄、青雲坊、宫保巷等。许许多多的故事在这里沉淀,唤醒一段段尘封的回忆。
运河风物描绘运河边的百姓生活、奋斗创业的场景。具有常州特色的民风习俗、名点美食、手工艺术、传统曲艺在这里展示的惟妙惟肖。
转角进入后院,灰墙灰瓦,古树古井,石桌藤椅,一组铜雕再现运河旁三代人的生活场景,江南人文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再往里走,熟悉的双桂坊,德泰恒菜馆、济丰当铺、童宁远药店、义大绸布店、近水阁茶楼、源成铜锡铺等8家百年老店林立。古色古香的木质建筑,明亮的大红灯笼,让人颇有穿越之感。
循着抒情优美、悦耳动听的“锡剧”声,走到尽头,便能看到东岳庙戏楼。东岳庙位于新北区万绥,原为梁武帝家庙,后毁于兵火,唐贞观年间重建。该戏楼作为东岳庙附属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
运河儿女主要展示了生长于运河两岸的杰出人物及运河历史中出现的治水英雄,他们为常州的文化积淀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这里最大程度的还原了常州最大、最著名的书院—龙城书院的场景。莘莘学子,高等学府,文化气息浓郁。
书院背后,是一组治水英雄的场景:泰伯、伍子胥、夫差、范蠡、春申君、孟简、王安石都在其列。
运河新姿径直走到头,便来到运河新姿。主要展示了运河的治理保护、活态利用及运河新城的美丽风貌。
中间陈列着历年来大运河书籍资料及大运河申遗活动的照片,极其珍贵。
大运河书籍资料
大运河申遗活动
“日月如梭三和梦,恒源流畅运河水”—恒源畅历史陈列馆展示着常州纺织业曾经的骄傲,还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实物,清朝时期的土地交易契约、柔软的毛毯、锈蚀的纺织机…追溯常州岁月的痕迹,一起走进常州纺织业的光辉岁月吧。
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述说纺织工业百年沧桑
“常州第五毛织厂”前身是“恒源畅染织”,虽然工厂早已不复存在,但这里仍保留了部分工厂车间,建立了“恒源畅历史陈列馆”供人参观。
恒源畅历史陈列馆是由原“恒源畅”的风机廊道改造而成。展出内容由三和起家、恒源畅业、公私合营、童鹰展翅和创意转身五个部分构成,是常州的民族工业发展史文化长廊。
“
三和” 起家刚进门,转角处便看到了当年生产40码的白细布和白斜纹布——常州早期的机器织布厂之一
的梳毛机器。
一旁的展柜里展出的是一份已有近150年历史的清光绪二年的土地买卖契约,虽年代久远,却保存的完好如初。
抬头一瞥,墙上挂着珍贵的书法字引人注目,这是由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题写的“恒源畅”厂名。
这里还有当年恒源畅的一些办公用具。比如:雷明顿英文打字机、当年恒源畅的棉细布等。这台老旧的打字机还为当时恒源畅产品 “外销”立下了汗马功劳。
恒源畅业庄严的毛锡章铜像,似乎在诉说着“恒源布厂”的故事。
而在当时,恒源布厂与协源布厂、志源布厂并称为常州市织布行业中的“三元及第”。
公司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公司章程、股权证明、股东名录,企业经营情况的账册、收购土地房产的契约...都是
当年生产经营的珍贵资料。林林总总,很是全面。
恒源新生当时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劳资双方共同努力,恢复生产,加强管理,走上了工人当家作主、工厂新生的道路,从而迎来了常州解放后恒源畅历史上的新气象。
展柜左侧一排里展示从“1949年7月1日”的一份工会成立大会的“大会顺序”资料、私合营前一份份“劳资协商”会议纪要、国有的花纱布公司与恒源畅合同等,带我们走进“恒源畅”发展前进的崭新一页。
童鹰展翅穿过拱门,来到童鹰展翅版块,这里主要展示了“第五毛纺厂”的辉煌时刻。左侧角落里陈列着,当年“恒源畅”的锅炉爆炸案事件过程和保留下来的物品。
随后,来到“常州第五棉织厂”,去找寻当年历史留下的痕迹。1966年,恒源畅染织厂转变为完全国营的常州第五棉织厂。1980年,考虑到产品的更新和丰富,隔年更名为常州第五毛纺织厂。
墙上和下方的玻璃展列里,陈列着当年所生产的机织毛毯、经编拉舍尔毛毯,享有盛名,远销世界各地,一度被誉为中国纺织工业的一颗明珠。
墙上挂着的是国内著名产品童鹰牌毛毯,当年的“童鹰毛毯”更是远销海外,供不应求,成为当时常州青年结婚时必备的“大件”之一。
墙上展示着三张劳动模范的照片。这里曾出过一批市级和省部级劳模和两位全国劳模,一位叫颜秀珍,受到过毛泽东等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另一位叫赵武岭,她所在的织布小组被常州市评为“赵武岭小组”。
一张一张当年恒源畅的部分职工照片铺满了整面的墙,循环播放的“
青春记忆“主题音频,仿佛带你穿梭到那个时代的青春记忆篇章。照片墙下方的二胡、小鼓等乐器,宛如带你回到恒源畅艺光音乐会。
踩在浸满岁月的下水井上,径直往前走,你会看到由上世纪80年代工人出的黑板报内容。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黑板板每日更新的内容,成为当时工人娱乐、了解新闻、厂况消息的第一途径。
当年纺织企业所必须配套的“空调机组”你见过吗?转动着的硕大风机、哗哗的水声、静静排列的粗大水管,仿佛仍在述说当年工厂繁忙的生产景象。
廊道中增添的清清鱼池,生动地体现了常州工业发展与常州的“母亲河”——京杭大运河紧紧相连,不可分割。
车间的墙上安着一个巨大的12片叶片的风扇,这是工厂老式空调扇,天冷的时候可以给车间升温,等天热了,又可以降温,超有意思。
创意转身这里保存了原恒源畅工业遗存和文化遗迹。讲述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全面、氛围独特、能吸引设计类创意人才和企业创业发展的平台是如何建成的。
△墙上挂着往年创意产业活动照片
△布幕上播放着“潮涌龙城”的视频恒源畅书坊
老厂房里的“文艺范儿”
走出两大展览馆后,来到富有工业底色的恒源畅书坊,庭院深深青苔古瓦木格窗,古色古香的红木书桌椅,绵延着千载读书地的文化遗韵。
靠墙中式花架上盆栽绿意盎然,前方一列列整齐的书架上,摆放整齐的图书,宽敞明亮,安静优雅,让爱书人在宁静的古典美之中可以静心探索文字奥秘。
书坊内设的咖啡香伴着浓浓的书香,透过旧木窗,飘向远处的天井、檐廊,融进白墙黛瓦里。石槽中的鲤鱼,水缸里的睡莲,悄悄生长,时间慢慢凝固,一点点后退,梦回延陵旧时光。
书坊里采用全面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24小时无人值守,满足读者自助借还的需求。与全市130万册藏书互通互联,使用“一卡通”可实现通借通还,快捷便利。
古运河畔老工厂,孕育文化新码头得空约上三五好友,来到运河五号走进恒源畅历史陈列馆、大运河记忆馆重温工业遗迹、运河两岸的生活场景之路,并拍上一组组创意工业风照片~
摄影:陈桂芳、翁心源编辑:钱丽娇、陈桂芳本文由【旅游常州】原创或编辑整理。相关转载内容只为公益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或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遇到: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邮箱:m20201234@163.com。我们将及时审核、更正或删除,谢谢。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