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的《太极拳术十要》里,有一条是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 “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腰部的灵活与协调增加,肾的功能也就随之加强,继而人的精力也就逐渐旺盛,而对于太极拳的练习而言更是如行云流水,达到“力发于足,主宰于腰,行于四肢”真正实现“气遍周身不稍滞。
腰大家都知道在哪儿,可“松”这一个字,就太难理解和揣摩。怎样才算真的松腰了?松腰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通过训练达到松腰的目的?来,今天教你3个松腰的基本功法!
上下蹲起法(面壁蹲墙法)
蹲墙的健身原理是通过蹲墙对任督二脉的锻炼达到丹田气足圆活,尤其是对颈、胸、腰、骶、脊椎的伸拉、压缩,可牵扯到常常运动不到的肌肉、韧带、神经,从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日久自然感应异常灵敏,从而使肌肉、骨骼达到坚韧有弹性。中医认为:腰在人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腰部放松、灵活、则气血流通,一方面可增强肾的功能,使人元气充足,故古人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另一方面,可保证腰主宰一身活动的职能,故古人又有“力发于足,主宰于腰,行于四肢”的说法。
蹲墙是全身的运动,能调理周身气机,所以对治疗全身各处的疾病都有神奇的效果。
1.先试一下原地下蹲,不要快起快落,稍微慢一点。如果原地蹲感到很困难,可以先缓一段时间,等到下蹲不再那么困难时再练习蹲墙。
2.尽量避免面对粗糙的墙壁,以免擦伤鼻面部。
3.走到墙前找一个合适的临界距离,就是能蹲下去又不摔倒的那个距离,找到后再往后撤一点才开始蹲墙。
4.开始时每次蹲20下,适应以后再逐渐增加次数,达到一次蹲墙不少于200个。
5.随着蹲墙水平的提高,可以尝试缩短脚与墙之间的距离,直到脚趾贴到墙为止。
6.蹲墙的时候身体要保持中正,不要歪斜;头部不要后仰,要收下颌。
7.面壁而立,两脚并拢,周身中正,全身放松,会阴上提,脚尖顶墙根,两肩前扣,含胸收腹,腰后突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彻底蹲下后尾闾可用力前扣一下,再缓缓上起。如此反复多次。下蹲时,可先想一下脚底涌泉穴,同时注意全身放松,腰向后突,使脊柱逐节放松下落;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或先想一下蓝天,然后再将脊柱逐节抻起、拉直。刚开始,有很多人做不到位,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身体的姿势和两脚的距离。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如年纪大或行动不便者,可以两脚尖离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甚至还可扶住树、床架,拉住门把手等支撑物往下蹲。一开始,动作不标准不要紧,关键是要坚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脊柱、腰部松动程度的提高,就能顺利下蹲、上起了,此时就可以按照要求去做了——两脚并拢,脚尖抵墙,完成上下蹲起动作,每次下蹲以30个为一组,每天至少要蹲一组以上,多多益善。
直腿坐松腰法
坐在硬板床上(铺一层褥子或盖一层薄被),两眼微闭,两腿伸直,两脚并拢,脚尖内翘(两脚竖起来),身体要直着,躯干和大腿之间的角度应小于90°。腰要向后放松,但骨盆和腰又不能斜着向后去,下颔回收,玉枕微上提,以此达到头正的目的。直腿坐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注意一个穴位——腰俞(在骶骨裂孔处)即骶椎和尾椎交界处,那里是腰的气血流注的地方。在身体弯曲的时候,一吸气,腰要向后放松后凸,一呼气放松之后,再注意骨盆中的股骨头、髂骨向外张,骶骨往后凸。还要注意胯关节,即腿部肌肉作内旋或外旋用力,然后放松,体会哪块肌肉在动。另外要注意大腿股四头肌使劲往回一缩再一放松,再配合着会阴一缩一放,脚尖还可以配合着一跷一点。经常这样做,一方面了加强会阴收缩向腰部集中的力量;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大腿根部的肌肉群放松。
行走松腰法
保持上身与地面垂直的姿势,不要前俯后仰,将体重慢慢放松地移到后腿,在体重移动的同时,前腿随着渐渐地放松并被动地提起脚跟,使脚尖点地,直到将体重完全移至后腿,前脚完全放松,腰部骶椎呈后凸的弯状。随之,体重移向前腿。依然保持上身与地面呈垂直状的姿势,在将体重慢慢前移到前腿。在体重前移的同时,后腿逐渐地随之放松并拖得脚跟提起,使得脚尖点地。直至将体重完全移至前腿,后脚完全放松,腰部呈竖直状。在行走的过程中,最好能不间断向前走。
走的过程,要放松身心,可数着步伐走。如果能按照8步到10步一圈的方法走,则效果更佳。转圈走,不仅仅能松腰,而且松胯的效果也很突出。走的时候,要像古人说的:“行如盲无杖,自然依本份,举步低且稳,踏实方可进。”初习者每天早晚各练一次,每次走30分钟~1小时左右,逐渐增加,如为了治病,则最好能达到一次连续走转1小时30分钟以上。如身体不适,可适当休息一下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