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在中国
最早的汽水出现在18世纪,作为航海时的一种药水,其实是二氧化碳水溶液,也就是碳酸水。荷兰人在碳酸水里加上果汁,发明了汽水,所以最早汽水叫“荷兰水”。清同治年间,“荷兰水”被带入中国。那时候天津人夏季饮料是酸梅汤,卖酸梅汤的小贩开始学着自制“荷兰水”,用薄荷油或者是薄荷叶榨汁儿,掺兑糖精、香精和凉白开,加上冰块,虽然没有碳酸气泡,但口味还是比较接近的。
中国第一家汽水厂,是1871年开设于上海的“老德记”。1902年,英商在天津办“万国汽水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水晶牌”汽水,香精、荷兰碱、包装瓶都是从英国进口的,年产汽水三万六千打。此时天津还有三家小作坊,分别是设于法租界、由英商创办的良济药房汽水工厂;坐落在英租界、由英商斯特里克兰投资创办的心乐冰厂;坐落在英租界、由英商投资创办的华北饮水公司。这几家汽水厂基本只给餐饮娱乐场所供货,每年农历三四月间开工,八九月间销售,其余时间做回收瓶子等准备工作。
老式自制荷兰水
为了便京奉铁路上的饮料消费,万国汽水公司1903年在山海关火车站附近建立了分公司。山海关有优质泉水,入口柔软甘美,生产出来的汽水口感更好,畅销津京以至东北,万国汽水公司索性改名为“山海关汽水有限公司”。汽水里含有碳酸气,溶解在水里的作用是放热反应,制造汽水必须把水的温度降低,再加上压力,汽水喝下去,碳酸气就要跑出来,就要吸收附近的热,所以喝汽水不但能解渴,还能把体内的热量带出来。所以喝下去就会打嗝,再加上这种饮料在当时普通人根本喝不起,所以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民国时期,山海关汽水有限公司与可口可乐公司合作,合资在中国生产可口可乐。1917年,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法莱访问中国,到天津的第二天,《大公报》报道:“天津市市民现在每天都有美国香烟可吸,到明年夏季之前,便有美国汽水、‘可口可乐’可喝了。”
可口可乐 山海关可口可乐公司把配方和设备卖给山海关公司,生产可口可乐汽水,第一步要进行水处理,用漂白粉、消石灰消毒,处理后的水,要经过美军陆战队、卫生局、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特派专员的三次检验。另外有一台机器是美国运来的,每加仑可以制成四百打可口可乐浓缩液,能将浓缩液、适量的糖、处理过的水和一定压力体积的二氧化碳气混合起来。将混合液加水,灌入瓶子,压上瓶盖,一瓶可口可乐就做完了。产品三分之一供给美军,三分之二行销天津,其中有小部分销往北京。
1938年,山海关汽水厂搬到英租界大连道,生产可口可乐和山海关桔子汽水,另外还有咖啡、柠檬、鲜菠萝汁、鲜杨梅汁、樱桃、柚子等口味的汽水,年产六十万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1941年占领天津英租界,把山海关汽水公司改为麒麟汽水公司。抗战胜利后改回山海关汽水公司,但因为时局动荡,英国人撤资离开,汽水厂每况愈下,只好靠卖点蒸馏水、做点糖果维持,年产汽水只有五万打。
60年代,山海关、光明、北戴河三家汽水厂合并组成天津饮料厂。每到秋冬季,汽水停产时靠做糖果来维持,但糖果被划归到专业工厂生产,饮料厂自己想办法,改做和汽水相近的新品种,技术员邵长富借鉴“俄斯克”“伏特加”等洋酒的制作工艺,试制成功了用酒精改制的桔子、香蕉、菠萝、苹果等水果露酒。
可口可乐生产线
果子露1979年,天津饮料厂年产汽水达到60万打,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1980年达到80万打。大宗的桔子汁和小批的菠萝汁、苹果汁、山楂汁、归杞枣汁、苓贝雪梨汁、健胃姜汁的生产增长更快,年产达到1200万瓶,超过了汽水的产量。当时天津最有名的饮料是桔子汁。天津饮料厂到四川等桔子产地调查,发现常有塑料袋装的鲜桔瓣出售,吃不完发霉烂掉的桔子,就成筐成筐地倒进河里。天津饮料厂与四川几家罐头厂协商研究订立合同,提供设备,把不适合做罐头的桔子瓣和下脚料加工成浓缩桔酱,运回天津,加热消毒,兑入煮沸的浓糖水,加上适量柠檬酸和桔皮油,做成了浓缩桔子汁,喝的时候要兑水,天津人都爱喝。
80年代天津也生产了一种可乐,命名为“津津可乐”,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咖啡因,据说还有减肥的作用,不过喝过的人并不多。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这家历史悠久的饮料厂并未能跟上发展的步伐,在天津人心中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