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长”一词实际上发源于我国古代,是古代军队里官职最小的头目:“以五人一伍,伍设伍长”,所以它本来是个职务名称,类似于现代军队的班长或者战斗组长。日本人学去汉字以后,也搬走了许多词汇,于是“伍长”成为了他们的一级军衔,以曹长、军曹、伍长构成了旧日本军队的三级士官军衔。需要注意的是,士官不是军官,它是没有经过正规军官学校培养的“职业士兵”,是在征召来的“义务兵”里择优挑选出来的老兵。
伍长比如在和平时期,日本军队里的义务兵服役期满两年就可以复员了,而士官则可以继续留在部队里,要么成为比较专业的技术士官,要么是负责训练和指挥义务兵的普通士官,他们因为服役时间较长,既是兵油子,也是战斗骨干。旧日本军队的称谓有个特殊之处,他们把将官和尉官通称为“士官”(所以叫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这是日文的翻译问题),准尉军衔称为“准士官”,而曹长、军曹和伍长称为“下士官” ,这套称谓体系比较乱也比较绕嘴,要注意理解和区别。

日军军衔_二战日本军队的“伍长”军衔_是其独特的“下士官”级别最低一档
日军伍长因为不是正规的军官,日军“下士官”担任的最高军职,是中队里的“司务长”或小队的“小队副”(曹长军衔),而伍长连分队长(班长)的职务都干不上,其标准适配职务是“分队副”(班副)或者战斗小组长,仅比大头兵们高了一点点,然而就是这么一点却是两个“阶级”,因为下士官是可以挎军刀的,当然也包括“伍长”。按照二战时期日本军制,准尉、曹长、军曹、伍长分别为一到四等判任官,啥叫“判任官”呢?日军的将级军官是必须由天皇下敕令的“敕任官”、佐级和少尉以上军官是由陆军省下达任职令的“奏任官”,而准尉、曹长、军曹和伍长是由联队长以上军事主官,有权根据战场表现使用和提拔的,故称“判任官”。入侵广西的一名伍长由此可见,伍长类似于大多数国家军队的“下士”军衔,但又是日军独特称谓中“下士官”的最低一级,其服役年龄上限是40岁(宪兵伍长45岁),晋级年限为一年,也就是说,到了40岁还混在伍长军衔上,就应该滚蛋去预备役或者复员了。

日军军衔_二战日本军队的“伍长”军衔_是其独特的“下士官”级别最低一档
二战时期日军伍长的月薪是20元(旧币),可以指挥下面四等大头兵;兵长(1943年增设)、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如需战场上代理职务则由联队长任命即可。伍长领章1944年衡阳会战打到最惨烈的7月时,日军攻城主力第116师团的第133联队三个大队长已经全部被泰山军毙杀,联队长黑濑平一大佐只好战场提拔中队长代理大队长。而由于尉官死伤更加惨重,有一个中队长已经由“伍长”代理,中间整整隔着中尉、少尉、准尉、曹长、军曹共五级(中队长正常是大尉军衔)。事实就是,这个素以打仗玩名著称的鬼子甲级师团主力步兵联队,已经被英勇的第十军基本打残了。因为“伍长”在正常情况下,是没有资格指挥小队级以上部队的,鬼子官黑濑也是赶鸭子上架没有办法。

日军军衔_二战日本军队的“伍长”军衔_是其独特的“下士官”级别最低一档
军衔
日军军衔_二战日本军队的“伍长”军衔_是其独特的“下士官”级别最低一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