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到底是怎样一个女人呢?先从李嘉欣的原生家庭开始讲起吧——

在那个还流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跨国婚姻更是不多见。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双重冲击下,他们生下的混血儿往往也备受歧视,所以李嘉欣母亲选择和外国人相恋,家中长辈是坚决不认可的,但长辈的不认可,阻挡不了一个女人想嫁的决心。对爱情和未来的向往,给了李嘉欣母亲莫大的勇气,然而结局却不如人意。遥望当年,李妈妈也是个魅力十足的美人儿。年轻时,邵氏还找过她当明星,只是她对表演事业没兴趣而已。

(左:李嘉欣 中:李母 右:李嘉明)可是要看丈夫脸色的生活,煎熬难耐,李母把孩子们都带到可以读小学的年纪,只好重返职场。纵然如此,她和丈夫的情意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很快,李父就在外面有了其他女人,夫妻俩经常为此争吵不休,直至最后,李父干脆离家出走,丝毫没有顾念发妻和两个女儿,甚至连一分赡养费都没给。父母不和,身在其中的孩子,又哪会不知情。
李嘉欣和姐姐早就看穿了这个家庭的风雨飘摇,越是眼见母亲的艰辛不易,越是怨恨父亲的不负责任。李嘉欣后来成名了,失联多年的父亲终于打来电话,连基本的寒暄都没有,直接就找李嘉欣要钱,甚至都没有问一问母女三人这些年过得怎么样。这也给李嘉欣对父亲这个角色,更添了一份怨气。

父亲离家的那一年,李嘉欣小学都还没毕业。她和姐姐就读的学校,是香港排名数一数二的顶尖女校:玛利诺修院学校,梁咏琪、关之琳、萱萱、章小蕙都在这个学校毕业。从小学到高中,李嘉欣在玛利诺修院学校读了整整11年。顶尖学府的学费自然不菲。父亲走了,要强的母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她希望这两个成绩优秀的女儿不被她的婚姻所拖累。于是,自己打两份工,也要坚持供孩子们继续读名校。
若非实在是经济困难,李母也不会同意李嘉欣在中学时期,屡次出去做兼职、拍广告。要知道李嘉欣3岁时,就被星探看中了,拍了一个广告,仅此一个。如果像现在那些让孩子当童模的父母一样,李妈妈根本不会被生活压得憔悴不堪,长得好看的女儿就是她的摇钱树。但李妈妈没有那样做,她认为李嘉欣小小年纪,就该好好读书,赚钱,是长大了以后,才做的事。
她甚至从不在女儿面前提及“美貌”二字,给女儿的穿着打扮,也都是朴素且平常的,但要求得体整洁。连萱萱都说,学生时代的李嘉欣就是个只知道读书、带着眼镜、话很少的书呆子。

此外,李嘉欣的任性,也和姐姐、妈妈比较宠爱她有关。虽然被父亲遗弃后,妈妈带着她和姐姐,住在棚户区的天台。下雨天,尤其是刮台风的时候,晚上根本无法入睡,只能去接屋里的漏雨,妈妈还要小心屋顶别被台风吹跑了。这样的童年,用穷苦来形容,并不为过。但李嘉欣说姐姐和妈妈都很疼她,在异常艰难的时刻,李嘉欣过生日,妈妈还想买个生日蛋糕给她庆祝。李嘉欣也很懂事体贴,她知道买蛋糕,对于她们这种家庭来说,太奢侈了,就提议买西瓜来代替。
哪怕最终没买蛋糕,李妈妈也在西瓜上插了一根根生日蜡烛。时隔那么多年,李嘉欣在说起这件事时,依然满脸都是笑意。毫无疑问,李嘉欣除了没有得到多少父爱以外,她得到了更多人的爱。但是母亲给她的爱,同时伴随严苛的高期望。孩子长期生活在“高期望”的家庭氛围中,要么越发好强,要么越发自卑。
我感觉年少时期的李嘉欣,两者兼而有之。要强,来自于父亲已经让母亲过得这么辛苦了,李嘉欣更不想让母亲失望;自卑,除了来自家庭压力以外,还有她在学校几乎没有朋友,原因不是她成绩足够优秀,而是她的样貌异常出众。在《鲁豫有约》的一期访谈节目中,李嘉欣坦言求学路上,很孤独。她说自己个性内向,不爱交际,我认为这恐怕只是因为身处全是女生的女校环境所致。因为样貌明显优于周边同性,会让女同学们感觉受到了威胁,不自觉疏远,更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排挤和攻击。

可是我觉得,这就是问题所在,这种态度才是问题所在。高颜值的人,她们不是没有付出代价,是我们拒绝看到她的代价。”一开始,李嘉欣一定很难理解在她身上发生的一切,她只好把要强和自卑都融进一具体,在求学和求生中,努力寻找属于她的安全感。鲁豫采访李嘉欣时,她提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安全感。


越来越多人惊讶于她的美貌,不断建议她参选香港小姐比赛。李嘉欣说她从小就看港姐竞选,羡慕也喜欢那些漂亮姐姐,但自己却从来没想过也要去参加。不是没兴趣,而是没信心,她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去了也一定是当陪跑。家人的鼓励,给了李嘉欣勇气,姐姐李嘉明更是站出来,做了李嘉欣的提名人,帮助妹妹报名,因为李嘉欣当时还没有中文名,姐姐还说“那我就给你取一个吧。”
谁能想到呢,“李嘉欣“这个名字,竟然是专门为了港姐而诞生的。李嘉欣参选之后,媒体强势宣传,她成为港姐冠军的大热门,几乎所有人都说那一届的大满贯,非李嘉欣莫属。可是,当李嘉欣没有拿到“最上镜奖”时,回到后台,她就崩溃大哭了,看到男朋友也哭哭哭,回家以后还发脾气,说她不要参加总决赛了。那个一开始认为自己不够资格,会成为陪跑的小姑娘,竟然到最后的目标竟然是拿大满贯。因为别人都说那是属于她的,没得到,心不甘。
人的欲望,果然是被喂养大的。后来,李嘉欣还是夺得了1988年的香港小姐冠军,再被提名参加国际华裔小姐,又是冠军。一年内,她连拿两个选美比赛桂冠,我想也许到那一刻,李嘉欣才真真正正相信了外界对自己的认可。但她和我曾经写过的邓文迪不一样,虽然这两个女人都很要强,但邓文迪是目标明确,野心勃勃,她要通过男人拿到打开上流社会的钥匙,最后在上流社会,打造一张属于她邓文迪自己的名片,李嘉欣也希望和上流社会的男人结合,但她的欲望只是一个稳定且富足的家。
李嘉欣很聪明,她绝对不是花瓶,她只是格局没有那么大而已。这就是纵观这么多年,除了美貌和桃色新闻以外,我们几乎看不到李嘉欣在哪方面有特别建树的原因。当年,李嘉欣以2A7B的会考成绩毕业(坊间一直传言李嘉欣拿了4个A,其实她在《鲁豫有约》中更正过她只有英文和圣经拿了A),不说是学霸级别,也绝对算得上是优等生了。
后来,李嘉欣和刘銮雄在一起时,加上母语,她一共学习了5国语言。但最终李嘉欣也只读了个高中,她自己的解释是家里经济有负担,再加上她也出来工作了,就没有选择继续深造。香港娱乐圈里多的是赚了钱以后,卖房卖车,暂时退圈去国外读书的女明星,比如徐子珊、佘诗曼。我倒不是认为李嘉欣非要做一样的选择,我只是想说只有不那么感兴趣的事,才不会产生执念。
此外,李嘉欣对演戏的兴趣也寥寥。其实,她的美貌给她带了相当多的好资源,一出道就是和各大知名导演、知名演员合作,但由于那个年代的好演员太多,随便遇到什么双女主的戏,李嘉欣都会轻易被其他女星抢走风头。再加上亦舒那句“美则美矣,毫无灵魂”的刻板印象,让李嘉欣演了很多戏,都没能太出彩。采访李嘉欣的鲁豫,一下就get到了本质,她说:“你看张曼玉坚持了很多年,终于让观众认可她并非只是个花瓶,她也是有演技的好演员。”李嘉欣笑笑:“是啊,这方面我确实不够努力,正想要努力的时候,就会被其他事给耽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