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立营营长刘竹溪接命令后,立即召开营连排干部会。随后亲率一连进驻罗家堡,担任正面阻击任务。刘竹溪营长和智希颜带三个排长察看地势,立即作了部署。17日早,在滨城集结的惠蒲滨三县五百余名日伪军正赶赴利津城增援。驻东寨子三排战士,警惕地守了一夜,未见敌人动静,次日又逢大雨,认为敌人不敢出动,产生麻痹思想,放松了警戒,两股敌人绕过东寨子时全未察觉。
等驻守罗家堡的部队发现敌人时,两股日伪军已逼近了村庄。由于敌众我寡,部队仓促应战,边打边向村里撤退,欲引敌进村内展开巷战。但敌人赶路心切,乘机沿水湾南崖向村东奔去。北路敌人被阻击在村西北方向。刘竹溪见南路敌人已越过罗家堡东去,立即留下1个排2个班继续阻击北路敌人,亲自率其余兵力从仓头王迂回到敌人前面截击东去之敌。
留下担任阻击、掩护任务的战士,舍命与敌人拼杀,终因寡众悬殊,十几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战斗一直延续了两三个小时,敌军遭到重创。等他们到达利津西关时,利津城头已插上了渤海大军的红旗。见此情况,敌人刚要调头回逃,又遭到了渤海四分区部队的伏击,伤亡过半。逃到滨利交界处侯王村时,又遭沾利滨独立营的截击。敌人溃不成军,逃到北镇、蒲城据点时,已经伤亡五分之四,剩下不足百人。
罗家堡一战,独立营虽付出一定代价,但却重创了敌人,赢得了时间,保障了解放利津战斗的胜利,在滨县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944年9月,沾(化)利(津)滨(县)独立营改称滨县独立营。营长兼政委刘竹溪,副营长王凤阶,副政委赵修德。下辖三个连,每连轻机四挺,小炮两门,营部有通讯班和机班。一连连长王道生,副指导员智希颜,副连长傅德信;二连连长马胜基,指导员常治国,副连长李道五;三连副连长陈克孝,指导员陈韵清。此外还建立了三个区中队,滨北区中队中队长刘振声,指导员董玉书;滨东区中队中队长齐桂林,指导员崔建华;沾南区中队中队长王俊,指导员李克南。
双井战役遗址位于滨城区滨北办事处以北14华里处的双眼井村,双井战役就是由滨县独立营滨北区中队中队长刘振声,指导员董玉书指挥实施的一次由弱胜强的战斗。1945年1月7日晨,滨县独立营侦察员张福泉得到“三百多名鬼子和汉驱赶着四十多辆大车,到双眼井抢粮”的可靠情报,马上报告给住在北吕村的三班长张志田。张志田感到情况紧迫,便叫张福泉火速报告给滨北区六中队中队长刘振声、指导员董玉书。刘振声队长、董玉书指导员以及区委张明礼来到北吕村,召开紧急会议,拟定出了出击方案。
敌人来到双眼井村以后,到处强取硬夺。午时,敌人中响起了集合号。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刘振声队长带领战士们迅速绕到敌后扔出了五六枚手榴弹。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炸声吓懵了。日军小队长山本慌忙命令部下一边开反击,一边向村外撤退。敌人刚出村,董玉书指导员就指挥着埋伏在村西沟头的战士们一齐开火。敌人慌忙向东逃窜。当敌军逃到十里堡村东的公路上时,又遭到战士刘二经等人截击;刘志贤和王保常、宋荣全在南吕家听到声也赶来助战。
日伪军挨了这一阵截击后认为到处布满了八路,不敢走公路,只好沿庄稼地向滨城逃窜。刘队长带着战士们边追边打。城里的汉耿兴盛、杨占元得知情报后派来援兵,才把这股逃敌接进城去。下午四时许,敌人派出马队报复,但因天色已晚,又恐遭伏兵袭击,在城外转了转便回城了。在这次截击战斗中,滨北区六中队以30多人对付10倍于我之敌,一举获胜。
据战后调查,这一仗共打死、打伤日伪军官兵13名,截回被抢劫的粮食、财物40多车。我军无一伤亡。此战后,我滨北区六中队的活动由城北扩展到城西,不断地打击敌人。我军的政治影响在敌占区迅速扩大,武装力量发展很快,革命形势越来越好。1945年7月,滨县独立营扩编为滨县独立团,下辖两个营和团直属警卫通讯侦察骑兵分队。1945年8月,沾阳棣独立团、蒲台县大队两个中队和滨县独立团一营一连、利津县独立营合编为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直属团。1946年11月,该团改称晋察冀军区第二野战军渤海独立旅第二团。1946年2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二十一旅六十二团。1946年10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十八师五十三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八师五十三团。同年11月,改称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一二九师三八六团。1952年11月,一二九师撤编,三八六团改编为海南军区独立第一支队,后改编为广州军区守备一五二团,后来该团撤销。
罗家堡阻击战遗址和双井战役遗址罗家堡阻击战遗址位于滨城区秦皇台乡罗家堡村东北。罗家堡一战重创了敌人,赢得了时间,保障了解放利津战斗的胜利,在滨县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双井战役遗址位于滨城区滨北办事处以北14华里处的双眼井村,双井战役就是由滨县独立营滨北区中队中队长刘振声,指导员董玉书指挥实施的一次由弱胜强的战斗。在这次截击战斗中,滨北区六中队以30多人对付10倍于我之敌,一举获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