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花灯高台戏表演讲求粗略程式化、生活化和歌舞化的协调统一。程式化:台步,老旦走“鸡啄米”,老生走“狗舂碓”,小旦走“梭子路”、“窄子步”、“边鱼上水”、“风摆柳”、“踩跷子”,小丑走“矮桩步”,小生抬脚“内悠悠”,娃娃走“蛤蟆步”。手式,旦行出手“兰花指”,生行伸手必“剑指”。调度,两人对唱走“拐扒子”(即睡∞子形),两军对阵走“二龙出水”。演员表演采用一招一式,一颦一笑。生活化:在粗略程式的规范下,通过戏剧假定性的种种手段,表演尽可能切近现实生活,表达农民观众熟悉、向往、亲切的意趣和情感,表现相对自由的社会伦理、家庭生活、婚姻爱情等凡人小事、风俗喜剧或富于教化性的生活小戏。歌舞化:演出时载歌载舞,是花灯味和戏剧性的完美结合。多以自然村寨某姓家族及其亲属成员为一个灯班,也招收少量外地艺徒。设师父1人,负责统领灯班,另设内、外管事各1人,内管事主管箱子(服装)、行李道具及演出生活安排;外管事负责联系演出、收入付出、采购等。内部以师徒、师兄、师弟相称,成员只吸收男性,不吸收女性,演出前,灯会通常采取“送帖子”联系,划“公德”赞助灯班,演出时由男伴女角唱小嗓。大多在春节正月初六至十五日元宵走村串户巡回演出,十六至十八日,搭台演出大戏或连本戏,称为唱“落台戏”,以酬谢会员户。十九、二十日,杀猪宰羊大会餐,公布收支帐目,成员“分红”(分钱)。遇到大天干(干旱)、庄稼虫灾、疫病严重的年份,也出演该戏,称“扫瘟”,即“天瘟带到天堂去,地瘟带入地狱门”。
九、

贵州花灯戏_贵州德江县花灯高台戏简介
1979年国庆,德江县举办民间文艺调演,花灯高台戏入选,煎茶区的明溪与稳坪区的平顶坝两支代表队,同台竞技传统高台戏《赏花》、《苏段姐选婚》两个表演节目套路。1980年,花灯高台戏老艺人冉启铭和音乐老师孟庆慰组建“光明街高台戏业余剧团”,先后排练出《新开财门》、《夫妻观灯》、《巧英晒鞋》、《赏花》、《双拜年》等新剧目。德江县文化馆收集编印《德江民间音乐资料选编》,整理花灯歌曲130余首。1982年冬,开设农村青年花灯歌舞骨干轮训班,参训35人,从花灯舞蹈的身段、步法、扇子基本功训练入手,纠正农村花灯部分粗野、庸俗的表演动作,使花灯表演艺术更加健康、大方、优美。1984年,搜集整理《四季调》、《钱杆调》等75首。发现高台戏《九板十三腔》在龙桥、长堡、杨河、下坪、文化等乌江两岸的村寨保存比较完整,记录整理了成套板腔。九板,即古板、冷板(一、二曲)、黄板、摇板、闹板(一二曲)、苦板、哭板、巴板、骂板,每板演唱(奏)前统一使用一段“起板”音乐。十三腔,即飘旦腔、皇生腔、喊喊腔、奶声腔、小旦腔、老旦腔、老生腔、小生腔、苦腔、樱花腔、哭腔、阴阳腔、花腔,每种唱腔前统一用“5 2”(G调)弦四小节的“板口”作引子。一、

贵州花灯戏_贵州德江县花灯高台戏简介
1985年,传承花灯艺术,发展新剧目,先后整理出《花灯资料简编》和《娶新郎》、《双拜年》等新剧目。《赏花》、《巧英晒鞋》等传统剧目,经过加工改编后在该县普及、推广。1986年,《九板十三腔》进入省民族音乐学会交流。1988年,搜集整理《穿花调》、《采花调》、《打钱杆》传统曲调及舞谱等12个。1989年4月,云南、贵州、四川、广西4省(区)在桂林举办“戏曲形态学术讨论会”,贵州重点推介了德江的《九板十三腔》。至1990年,采集本地花灯唱本《红灯记》、《四季花》、《八仙庆寿》、《闹五更等》85篇,传统高台戏《水打兰桥》、《蟒蛇记》、《王小二打草鞋》等剧目87个。至2005年,花灯高台戏深入人心,街前市口常有花灯爱好者作义演,从剧目到表演艺术、技巧已为该县人民所熟悉。
贵州花灯戏_贵州德江县花灯高台戏简介

贵州花灯戏_贵州德江县花灯高台戏简介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