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前后共娶有八房妻妾,并且十分宠幸他们,但张作霖有一条家规,就是不准妻妾干扰他的工作,很少听她们的枕边细语,更不许她们包庇亲友。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2月,她随父亲戴锡成由西城老家来到新民府。当时,戴锡成在新民府当差,为县衙捕盗班头。其时张作霖已为朝廷所招抚,在新民府任游击马队营的管带一职,居官显耀。张作霖在剿杀辽西惯匪杜立三时,有被俘之匪供出新民县捕盗营的班头戴锡成早年曾与杜立三有旧,戴、杜二人系西城的屯亲,关系密切。张作霖获悉此情况后立即报告新民府尹增祺,增祺准予逮捕。其女戴宪玉闻知父亲无端受到杜立三的株连,悲恸万状,急与其母四处求人向张作霖说情,以求搭救无辜身陷狱中的父亲。
后来,戴宪玉母女终于找到城西一位名叫杜泮林的乡村学究。张作霖早年落魄在黑山二道沟时,杜泮林曾经接济过张家,又教过张作霖读书。张作霖为感其恩,曾在其母王氏的吩咐下,拜杜泮林为义父。杜泮林知道老实忠厚的戴锡成虽然与杜立三有旧,但决无通匪联匪之事,于是他慨然表示愿意向张作霖代为求情。一天傍晚,杜泮林将戴锡成的妻女两人带进新民一家酒楼。张作霖宴饮正酣,兴致颇好,见义父带进一老一少两位女人,立刻就被年轻漂亮的戴宪玉所吸引。张作霖虽然已有妻妾两房,可是他还从未见过像戴宪玉这样的清丽少女。他当即同意帮助搭救其父戴锡成,但同时意欲将戴氏之女占为已有。
数日后杜泮林再来时,张作霖即将他的心思坦然相告,杜泮林情愿充当媒人。杜泮林见了戴氏,一面虚张声势地夸大戴锡成与惯匪杜立三之间的关系,恫吓有杀头之罪,一面称张作霖愿意鼎力相救,并许诺说三日内即可将戴锡成无罪开释。戴氏母女正为戴锡成即将获释而庆幸时,杜泮林才道出张作霖有娶戴宪玉为三夫人之意。戴母断然回绝。杜泮林见她们不肯就范,索性就向她们母女晓以利害,暗示如果戴女不肯让张作霖如愿,押在新民狱的戴父将凶多吉少。

1906年夏天,张作霖娶戴宪玉为三夫人,暂时在新民县城的菩萨胡同幽居。时年张作霖32岁,戴宪玉19岁。戴宪玉自嫁张作霖后,终日郁郁寡欢,在张作霖面前她难得一笑,而暗地里难免思念未婚夫婿,不时以泪洗面,对夜长哭。1908年张作霖奉命前往辽北剿匪,宪夫人随同前往。到了郑家屯和洮南后,由于宪夫人始终思念着远在奉天的未婚夫李海庭,加之她初来辽北荒漠,水土不服,所以就渐渐生起病来,虽经名医多方调治,始终难以见效。
1909年冬,张作霖让宪夫人就近在奉天城求医。此举正遂宪夫人的心愿,因为李海庭此时正在奉天任税务局科长。宪夫人与李海庭分别多年,始终没有见面。久别重逢,悲喜交加,一双苦命的情侣抱头大哭一场。戴宪玉为自己未能守身如玉而自愧自疚;李海庭对她为救老父毁弃婚姻深为谅解。由于李海庭的出现,戴宪玉的心病得以治愈。

当张作霖逼问她与李海庭的关系时,宪夫人则毫无畏怯之色,坦然承认她与李海庭原来就是一双恩爱情侣,只是为救老父才不得不委身于他。现在既然事发,戴宪玉情愿为她的恋人李海庭作出任何牺牲,只希望张作霖能留李海庭一条性命。张作霖的条件是:戴宪玉从此必须与李海庭斩断情丝,重新开始夫妻生活。戴宪玉对张作霖没有任何感情,然而为着搭救李海庭,只好违心向张作霖写下具结,表示从此与李海庭再无瓜葛。张作霖将李海庭释放。
李海庭被释放后,不敢在奉天久留,立即辞掉工作,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家乡新民县。入狱后的惊吓与折磨,加上失去经济来源带来的生活窘迫,很快李海庭得上了当时十分难治的伤寒病。戴宪玉得知消息,痛心疾首,悔恨交加,于是写了一封信托同乡带回,表达自己的歉疚与宽慰之情,不想这封信再次落到张作霖手里,使两个人之间关系再添裂痕。
1912年春节前夕,李海庭久病不愈而死。李海庭的离世,使戴宪玉精神几近崩溃,几天不吃不喝……最后决定托乡亲带去部分钱物以示对李海庭家中老人抚慰。1913年夏秋之交,张作霖正为袁世凯以“护军使”的名义将他派往内蒙古督理公务一事愁肠百结,心里发烦。有一天他无意间经过宪夫人所居住的房前时,忽然看见心情不佳的宪夫人正在那里因为琐事发脾气,用一只掸子抽打一位使女(也就是从前向张作霖告密的使女)。当时心情格外不好的张作霖,见此景况以为宪夫人追打使女是有意向他示威。于是张作霖一怒之下,断然决定休妻,并要将宪夫人马上逐出帅府,赶回新民老家。后经卢夫人的劝说,张作霖才放弃休妻念头。最后达成一个妥协,即张作霖准许宪夫人离开帅府后,到沈阳城外的一家尼姑庵里(慈云寺)戴发修行。
可是宪夫人出家后感到皈依佛门才是她惟一的人生选择。于是她在进入尼姑庵的第二年,便削发修行,情愿从此以青春之身陪伴着寺里的晨钟暮鼓,了此残生。1921年5月,戴宪玉因病在慈云寺郁郁而殁,年仅34岁。戴宪玉死时值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在前线督战,由时任奉天省署秘书长的袁金凯代为写了一幅挽联:有才不是德, 结缡辽海成一梦!
无情却有情, 暮鼓青灯也春秋。虽然,张作霖以此为戴宪玉贴上他的标签,戴宪玉却没能入张家祖坟。或许如此安排,是对戴宪玉在天之灵的唯一慰藉。因为戴宪玉生前像张作霖手中的一只鸟,没飞出张作霖的手心,死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天地。附:戴宪玉得知李海庭病重给李海庭写的信:忽闻仁兄病体违和,深知全系愚妹牵涉所致。一入侯门深如海。悔不该当初一念之差毁我青春,亦毁兄之前程。所幸仁兄大难蒙赦,出狱后虽不能在奉天供职,回新民也有出头之日。劝兄勿因妹事终日郁郁,好男儿理当振奋精神,自强不息。妹既然陷身候门,就不再寄其它奢望。生生死死,视为寻常之事,妹心既死,一切视若等闲。只盼仁兄身体康复,再树凌云大志,勿为儿女情长所困。兄既然有报国之志,迟早可遂夙愿,相信定有振翩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