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股票,很多人都是谈及色变。炒股的人应该都听过“721”定律,也就是七成的股民是亏损的,两成盈亏平衡,只有一成可以盈利。其实仔细想想,哪个行业不是这样呢?学生时期的同学有几个是功成名就的呢?出来创业的朋友有几个是成功的呢?如果仔细算算这个比例,有可能还比不上股市的“721”。马云谈起创业,曾说过一句话:“如果我能成功,那么中国80%的人都能创业成功。”这句话在股市同样适用,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10%的人能盈利,而大多数人都是亏损的呢?
很多人刚开始接触股市都是因为看到身边的朋友亲戚赚钱了,想来股市捞一把。特别是在15年的时候这种情况特别明显,当时的证券公司可谓是风靡一时,一个券商的朋友说有时还没开市,开户的客户就已经排起了长龙。但是下半年股市大跌,很多人都是百分之七八十的亏损率,少部分加杠杆的客户基本上就血本无归了。抱着偷一把鸡的心态,一窝蜂地参与股票投资的客户,往往落得个蚀把米的下场。
张爱玲的《非走不可的弯路》中说: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的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练出钢筋铁骨,才能长大呢?在股市中同样如此,不经历风雨,怎可见彩虹。大家都知道,美国华尔街是世界金融中心,是世界金融的风向标,那里汇聚了世界上金融行业的巨头公司以及精英。而在华尔街上有个说法:“你如果能在股市熬十年,你应能不断赚到钱;你如果熬了二十年,你的经验将极有借鉴的价值;如果熬了三十年,那么你定然是极其富有的人。”
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时间对于股市的重要性。股市投资,越早入场越好。股市的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但同样是有迹可循的。因此想要在股市里获得稳健的收益,对股市长年累月的研究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越早进场的并不断在股市中不断学习的你,获利的可能就会越大。

股票投资切忌太贪,股市里面的钱是赚不完的。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太贪的结局可能是血本无归。很多股票投资者在亏损的时候都会想着只要不出,总有一天它会涨起来的。但我们来做一个算术:如果你股市投资亏损50%,想要回本,你要涨100%。同样如果你的本金亏了100%,这辈子就很难东山再起了。 在市场的不同阶段,估值和业绩具有防守和进攻上的辩证性。当市场处于模糊期间时,低估值是防守因素,业绩增长是进攻性要素,可持续的业绩增长是最核心的驱动力。当市场处于极端低估时,业绩增长变为防守因素(用来确保低估值的可靠性),而估值反转则成为最强进攻性要素。前者的核心是价值牵引,后者的奥秘是均值回归。
一个测试你的投资是否正确方式是,看看你做的是不是开心?又正确又好的投资方法,带给你的一定是身心愉快,通过投资使你的幸福指数得以明显的提升。当然这不是说不会遭遇困难和低落,而是总得来看正确的方法总体是持续维持良好盈利和健康的身心状态。如果某种方法带来的总是高压和糟糕的心情,那它就不可能是正确的。有句话说“知道了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话放到投资上倒是很贴切,比如把巴菲特语录倒背如流却在市场中灰头土脸的就并不少。原因首先在于“知道”往往只是会背诵而已的“自以为知道”;其次“真知道”和“能做到”之间还隔着1万个“消化吸收”;最后再好的道理也架不住极端化偏激化,那还不如不知道。
职业投资是一种很尴尬的职业,熊市的时候别人会很怜悯的看着你或对你视而不见。到了牛市,所有人又都会热切的扑向你,热情的让你浑身不自在。总之这个职业通常很难得到外界正常的理解和对待,但它本质上的纯粹自由和形式上的简单直接,以及对“正确”的丰厚奖励,实在可以弥补一切。芒格说过“40岁以前做不好价值投资”,想想还有一年就可以开始做价值投资了,内心还真有点小激动。
证券市场有一种特异功能,就是专门摧毁你的短期经验。先用一种温度慢慢炖,等你适应了得心应手的时候可能就换汤了。对这种特征,要么你是十八班兵器样样精通,以万变应万变。要么你就抓住根本我行我素,以不变应万变。但不管哪路风格,最终几个周期下来发现其实盈亏同源,你努力了一辈子的左右逢源其实只是个美丽的幻象。对投资人来说,这是命,得认。
如何看懂主力“资金流向”?一只个股,到底是机构在买,还是散户在买,一直是很多普通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显而易见,机构买进的票是有主力有庄家的票,而散户参与的票,就是一潭死水,甚至还有可能是接盘侠!理论上讲,每一只个股的交易详情,是能够看得见的,在交易所的主机里面,哪些人哪个席位哪个券商买了哪些票,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如果能够看到这个数据,炒股必定会变得比炒菜还要简单!现实的情况是,交易所的主机应该是级别很高的“保密单位”,几乎没有人能够偷窥里面的数据。尽管这样,想要看到对方的底牌,仍旧是赌徒赢钱最好的捷径!有需求,就有市场,为了满足投资者的这个欲望,市场诞生了一个非常逆天的数据—资金流向!
“资金流向”数据曾经风靡一时(“资金净流入”、“机构资金”等等都是一样的),到现在,各大财经媒体也天天在公布。这个数据,也是很多收费软件的主要卖点,更是很多金融服务企业的拳头产品,都是要花钱才能买得到!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真的以为这个“资金流向”数据告诉了我们主力和庄家在买什么票,散户在买什么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投资者发现,资金流向这个数据并不像传说的那样神奇和准确,很多时候资金流向的个股和板块并不会大涨甚至还要跌,很多朋友也在这个数据上栽了跟头。慢慢的,资金流向这个数据就“泯然众人矣”。还有人多朋友,从开始的趋之若骛,到后来的避而远之,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怒喷“资金流向”是一个骗局!
“资金流向”数据到底有没有用?按照咱们《跟庄逻辑》的观点,对于任何一个盘面现象,都必须要知道他的原理所在,你在运用的时候才会真正的心里有底!各位朋友,关于“资金流向”,你是否真的了解了他的原理所在?他到底统计的是什么数据?譬如,今天的盘面上,资金流向了金融板块,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市场的钱都在买金融板块。交易一定是买卖双方的行为,有买就有卖!有人买入一万元的票,就有人卖出了一万元,买的人越多,卖的人也越多,在数据上表现出来最多是成交量的放大,不存在资金流向哪里的问题。很多朋友马上又想到,资金流向金融板块,反映资金在主动性的买进金融板块的票......其实,关于主动性买入和主动性卖出的问题,盘面上是用“外盘”和“内盘”来表示的,并非“资金流向”......


重点来了,知道了“资金流向”的原理以后,这个数据还有用吗?很多朋友要说:当然有用,因为上图那样的大单成交是机构的行为,资金流入说明大资金在买这个票!话说市场尔虞我诈,是有道理的。如下图,揭示了主力轻松利用最简单的操盘手法,制造了资金流入的假象!

在A股市场,亏损,是炒股者的宿命

其实,市场从来都不会偏爱哪一方,如果非要说偏爱的话,只能说它既不是偏爱多方,也不是偏爱空方,它只偏爱能跟的上自己节奏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上面出错在哪儿呢?错在市场要震荡的时候,我们偏想跟他一起上涨,市场想上涨的时候,我们却偏想跟他震荡,所以市场上的交易者都有两种死法:趋势交易者死在震荡里,震荡交易者死在趋势里。
投机市场相信平衡,不是公平所有交易者都羡慕股票投机的公平,但投机市场最大的公平,它不是在于可以公平的让每一个人都赚钱,而是在让一批交易者赚钱的同时,让另一批交易者亏钱,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是一种公平,倒不如说是一种平衡,群体性的思维永远不可能达成一致,所以,这种差异决定的平衡会一致存在。
人的情绪,即是市场的情绪,琢磨市场,实际上就是琢磨想你你一样坐在电脑前面的交易者,甚至是琢磨你自己,当然,你在琢磨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同样琢磨你,所以别把自己想的太聪明,也别把别人想的太简单。可能是因为经验充足的交易者足够少,所以赚钱的交易者永远是历经多少次摔打懂得怎么样跟随市场节奏的这部分少数人,在总资金量平衡的情况下,往往也是这少部分的交易者赚取了大部分交易者的亏损,所以他们的盈利很丰厚。
不管你是一个趋势行情交易者,还是一个震荡行情交易者,都有自己赚钱的时候,因为市场本身有趋势和震荡轮回的周期,所以即使你不能够总是跟上市场的节奏,市场也有短暂迎合你的时候(尽管这样说可能不对,但是确实可以这样理解),所以,要想在投机市场赚钱,就要看交易者怎么把握自己的节奏和市场的节奏了:要么主动去跟随市场的节奏,要么等着市场来迎合你的交易节奏。
交易者越主动,就越难赚钱实际上,每一个交易者刚刚进入股票投机市场的时候,都是从试图主动跟随市场的节奏开始,我们主动地去学习一切认为可以帮助我们的技术分析和市场理论,甚至不惜花费重金去学习所谓的不为大部分人所知的秘术,并且会在这个阶段挣扎很长时间。为此我们学习并且发明了越来越复杂的技术指标,从上升红三兵就可以看涨,到数学模型挖掘被低估的价值,尽管用到的技术越来越复杂,但是结果却是没有好多少,一百多年前,股票投机市场草创的时候,当时的交易者靠手势和大声喊叫在交易,整个市场是二八定律,在已经完全实现了程序化智能交易的现代金融市场,足够可以把交易周期缩短到毫秒的今天,整个市场仍然是二八定律。
还有一个有讽刺意味的现象:尽管绝大部分的交易者都认为那赚钱的少数交易者一定掌握了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交易秘术,但是他们却从来都没有承认过!而等待市场主动迎合我们节奏,其实往往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这是最反人性的,等待也就意味着自我否定,这是几乎所有人都不能接受的,所以往这方面想的人很少,能够真正做到的人就更少了,而这恰恰是很多交易者反复提及的!
市场波动的钱本来就是价值投资收益的一部分,典型的就是“恐惧贪婪”概念,但它从未承诺过“快速获利”。长周期双击的超额收益是一个价值实现的完整链条,而非情绪波动的简单映射。如果试图将估值波动作为一种快速获利的工具,只能是越来越偏离企业价值这个根本而走向投机。不管大盘股小盘股,其都是个体上涨中自身因素更多些(如业绩驱动、催化剂爆发等)而整体上涨中则是风格驱动更多些(风格偏好等)。一次真正的“魔法时刻”往往是两者共振的产物——也就说单纯的估值修复往往迅猛快速,但幅度和持续性有限。以长期业绩驱动为根本,等待“风”的到来则稳健弹性两相宜。
市场有效还是无效既是一个程度问题也是一个时间跨度问题,从程度上说市场总是在强有效-弱有效之间摇摆。从时间跨度上而言,短期信息易充分高效反映而长久未来则难准确反映。弱有效市场阶段对投资人具有重大操作意义,那些长期持续创造价值而本质上难以被充分反映的品种,则是最重要的操作对象。弱有效市场往往出现在全面低估和高估的2个极端态,相对较好识别但操作上却异常考验执行力;长期价值创造力远超出市场当前预期的对象则集中在未来优势型企业,它在执行上只需长期持有但却异常考验投资人的商业洞察力和耐心。两者结合固然最优,但显然也对人的能力要求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