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界的收养行为
动物也会收养“别人的孩子”,为什么动物会收养“别人的孩子呢”?科学家们揭示了惊人的秘密。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布莱恩·威斯登正在进行一个令人羡慕的研究项目,他可以在哥斯达黎加的热带森林中蹚过齐膝的浅溪,观察鱼宝宝们在清澈的溪水中快速游动。他仔细地记录着这些鱼宝宝的数量和成长状态,通过这些数据来判断它们被捕食的风险。就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威斯登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在很多鱼群中,鱼宝宝的数量不但没有因被捕食而减少,反而却在不断增加。威斯登还注意到,这些鱼群中有些鱼宝宝的个头明显偏小,这显示它们不可能和其他鱼宝宝是同时出生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个偶然的机会,威斯登发现这种小型的美洲慈鲷会主动收养别人的鱼宝宝。那么,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收养行为的动机
在自然界,“核心家庭”(包括父母及未有配偶的子女)的家庭形式并不多见,更多的动物父母会任由自己的后代自生自灭。而在抚育行为出现的情况下,社会性动物往往是集合了一个大家族共同的力量在抚育后代。在一些情况下,照顾宝宝的重任会落在亲生父母以外的其他个体身上。例如,一只亚成体(尚未完全成年)的黑猩猩可能会留心照看自己的弟弟妹妹;又或者一个动物群体会共同承担照顾整个族群中幼小动物的任务。但通常这些参与照顾幼小动物的个体彼此之间都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共同育幼等同于帮助把自己共享的血脉(基因)传递下去,这就是对它们所付出劳动的回报。此外,共同抚育后代还有其他一些优点。例如,壮大族群的数量也等于为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自己增添了一份安全。但是,与这种共同抚育血缘后代的行为相比,收养则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行为。

被蒙骗的养父母
所有父母都知道,抚养孩子是一件非常昂贵且非常劳神费力的事情,这也意味着如果有别人替你完成这项“育儿工作”,把你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抚育,这对于亲生父母来说是件求之不得的事情。这也正是杜鹃和牛鹂进化出“巢寄生行为”的原因。在这种寄生情况下,“养父母”的收养行为其实带有被欺骗和被强制性,而这些“养父母们”也在不断地通过进化的方式尽量避免自己被欺骗。但同时,寄生鸟们也在让自己的骗术变得越来越高超,越来越“难以被察觉”。它们双方就在这样一个进化的长期较量中不断你追我赶。这件事情本身正好也充分地证明了照顾宝宝是一件不折不扣的“苦差事”。
在大杜鹃的例子中,被寄生的小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养小杜鹃的同时,也就预示着自己后代的死亡。因为这只寄生的小杜鹃在出壳后,会将“养父母”尚未孵出的所有鸟卵都推出鸟巢,而那些已经孵出的小雏鸟同样难逃此厄运。在小杜鹃的基因中,就印刻着杀死潜在竞争者的本能。

这种通过欺骗手段的寄生型收养行为通常都被认为是有损“养父母”(宿主鸟)利益的,但在少数情况下,“养父母”一方也有可能从中受益。而身体的大小似乎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2018年初,西班牙科学家发现,当大斑凤头鹃的雏鸟从“养父母”小嘴乌鸦那里得到更多的食物时,小嘴乌鸦的幼雏也并非是一无所获的,因为凤头鹃的雏鸟会分泌一种极臭的分泌物,使可能入侵的捕食者退避三舍。虽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份“好处”对于寄主小嘴乌鸦来说究竟是否利大于弊还尚未可知,但至少在一定的时间内,乌鸦“养父母”确实也可算作是“受益者”了。

糊涂父母的“张冠李戴”
在巢寄生的实例中,寄生鸟通过各种诡计将自己的孩子“丢弃”给“养父母”收养,一旦雏鸟孵化出壳,它们就会接手父辈的工作,延续这份对“养父母”的欺骗。但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与此不同的收养行为,其中有一些收养行为则是由“认错人”造成的。以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及南部的灰袋鼠为例。在2008年至2017年之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威尔逊岬国家公园持续追踪观测了326只幼年灰袋鼠,并记录到了11个子女替换的实例:其中有4例是双方直接互换子女;还有4例是当袋鼠妈妈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后发生的收养行为(还有3例的原因未搞清楚)。发生收养行为的这些袋鼠妈妈都在哺乳期,而且它们通常都选择收养了和自己死去的孩子年龄相近、性别一致的袋鼠宝宝,照顾它们直到断奶。

所以,这种混淆很可能就是造成灰袋鼠收养行为的主要原因,而且这种原因在别的物种中也确实存在。虽然我们人类拥有辨识不同个体的天赋,但其实,并不是每一种动物都有这项卓越技能。它们往往只能依靠诸如声音、气味或者视觉上的某些线索。很多动物也只能分辨出一些大体特征,例如对方是雌性还是雄性,是熟悉还是陌生,又或对方在整个群体中是首领还是从属。即使很多动物父母已经进化出清晰辨别自己孩子的能力,但仍有一些动物尚未完全拥有该项能力,这也正是它们错认孩子或是被欺骗的重要原因。
主动的“离家出走”
这种因“张冠李戴”而造成的收养行为后果可能是非常可怕的。在灰袋鼠的例子中,除非是两个袋鼠妈妈之间直接互换了孩子,否则当一个袋鼠妈妈因“认错人”而收养了其他袋鼠的孩子后,它自己的孩子就会被遗弃并可能死亡。除了这种因为妈妈的错误而造成的收养外,有些收养则是由孩子的主动选择造成的。例如在一种名为土蝽的昆虫中,雌虫会认真照顾自己的虫卵,并在幼虫孵化后也尽心地寻找薄荷的果实哺育自己的虫宝宝。但是由于找寻薄荷果实本身是一项具有竞争性的工作,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土蝽妈妈都能得到足够的食物。因此,当感到食物来源缺乏时,一些具有“长远眼光”的虫宝宝就会主动舍弃自己的妈妈,加入到别的家庭中,以获得更多的食物。相似的情况在一些海鸥中也很常见,如果亲生父母带回的食物很少时,小海鸥就会“离家出走”去寻找新的“养父母”。如果它能成功混入一窝个头比自己都小的小海鸥中,它就能成功地抢占到更多的食物。
与海鸥不同,对于蓝脚鲣鸟的雏鸟来说,是否为自己选择新的“养父母”更像是一场赌注。

不过,缺少足够的食物并不是雏鸟主动寻找“养父母”的唯一原因。瑞士科学家发现,当高山雨燕出生时,巢中如果聚集了大量的吸血虱蝇,它们就会主动寻找新的窝巢和父母。巢中的寄生虫越多,雏鸟移居去新巢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它们就可以大幅地减少寄生虫给自己的生长和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

被无情利用的收养行为
雏鸟们为了自己的生存选择新的父母,这似乎看起来尚可以接受。但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一种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收养方式:一些父母们“绑架”其他孩子,让它们充当自己孩子的“挡箭牌”,以换取自己后代更高的生存概率。在本文一开始提到的美洲慈鲷中,威斯登就观察到了这种收养行为。因为被“养父母”收养的小慈鲷总比它们自己的孩子体型偏小,这让威斯登不得不怀疑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收养行为。之后,威斯登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自己的猜测。

收养中的双赢
当然,在动物界中,并非所有的养父母都是被蒙骗者或是绑架其他孩子的恶棍。在一些情况下,照顾别人的孩子可以达成一个双赢的局面。例如,一种名为奥姆镖鲈的鱼类是由爸爸独自照顾自己孩子的。一条镖鲈“准爸爸”会提前选择好自己的领地,将岩石下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打扫干净,等待一条雌鱼的到来。待雌鱼产下鱼卵后,镖鲈爸爸就会开始照顾和孵化自己的鱼宝宝。但研究人员发现:有时,镖鲈爸爸可能在拥有了自己的鱼卵后离去。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这些例子:替杜鹃悉心照料孩子的被蒙骗的“养父母”,认错自己孩子的灰袋鼠,主动选择“养父母”的蓝脚鲣鸟和白颊黑雁雏鸟,无情利用别人孩子的美洲慈鲷“养父母”,双赢的奥姆镖鲈“爸爸们”……这一系列与收养有关的故事充分向我们展示了动物王国的丰富多彩,也为我们揭示出自然界中种种收养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而未来,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探索。
跨物种的收养行为
大猩猩与小猫咪、河马与陆龟、大象与绵羊、蛇与仓鼠、雌狮与小羚羊,各种离奇的甚至不可置信的搭配总是能成功抓住人们的眼球,但这些动物往往都是圈养的野生动物或家养动物。而在自然界中,收养另一个物种的幼仔是非常罕见的。在现已发现的一些实例中,大多都是与鸟类相关的,其中包括诸如红嘴巨鸥收养环嘴鸥的幼鸟,白尾海雕照顾普通?
某?
瘢?
约耙恢缓诙ポ捍颇穹趸?
臀寡?
艘晃驯磺咨?
改敢牌?
幕汽c。
关于王企鹅直接“绑架并收养”一只贼鸥宝宝的例子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跨物种的收养行为。贼鸥是王企鹅的天敌,它们会捕食小企鹅,有时也会攻击成年企鹅。但在科学家们观察到的场景中,却有这样一幕:有对企鹅父母一直在竭尽心力地照顾着这只小贼鸥。甚至当贼鸥父母发起攻击试图夺回自己的孩子时,这对企鹅父母仍不惧危险坚定地守护着这个收养来的贼鸥宝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