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娱乐

“隋唐隋文帝的老师”看看他是谁?有人知道吗

qianbuyao 坐标: 12381 目录:/0/
“隋唐隋文帝的老师”看看他是谁_有人知道吗

杨广在得到晋王的王爵后不久,就兼职任了并州总管,负责拱卫国之北方。并州的背面,面临的是侵扰中原王朝几百年的一个马上政权,突厥。杨广就管着这里的军和民,走马上任的那天,只有十三岁。隋文帝杨坚变家为国,用人,自然是家人最放心,何况,并州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从其所处的位置上就可以看的出来。

杨广虽少有才,但也绝对不是天才,十三岁就可肩挑重任。隋文帝的目的也只能是历练,让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经历、有阅历,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最终,能独挡一面。所以,隋文帝还需要有忠心称职的人去辅佐晋王,当老师,协助处理政务,也能随时随地的教育自己的儿子快速成长。杨坚给自己的儿子派去了两个老师,王韶和李彻,这两人一文一武,在当时都属于是才能显著之士。杨坚觉得有了他们俩个,并州的一切政务,包括杨广的成长教育,都已不足为虑。

因为隋文帝曾经在臣子们面前公开感叹二人之才,说:“怎样才能更多的得到文采如王子相(王韶),武略如李广达(李彻)一样的人呢?”杨坚以此二人为模板选才,足见对二人的器重和推崇。老师王韶“性刚直,以骨鲠知名”,李彻则“性刚毅,有器干,伟容仪,多武艺。”两位老师有共同点就是外表严肃,为人刚直,处理事情一板一眼,不苟言笑。

老师可以说是传说中的严师,弟子却是一位王子,这王子还手握重权,教导起来自然是要拿捏好分寸,何况这孩子按年龄算,正处于一个青春叛逆期。离开父母之后,杨广也依稀觉得有了属于自己的绝对自由,像很多初离开父母的孩子一样,很想干出一点成绩,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和能行。手有权力,条件优渥,干出点成绩原本不难。

但理想和现实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距离。杨广现在体会到了,以自己这两位老师为首的辅佐团队,他和他们对事情的处理或者问题的看法和具体做法,总是不太一致,甚至有很大的分歧。而在辅佐和适可劝谏的分寸把握上,两位老师也是根本就没当一回事。他们盯着少年的一举一动,稍有出格的地方,就必定是坚决而且毫不留情的指出,而且还又急又迫切,杨广丁点过失也会因为两位老师的无限忧虑而遭到放大。

老师们可能觉得隋文帝临行前的嘱托,形同托付,自然是要一丝不苟的尽忠尽职执行,以达成作为臣子的本份。两位严厉的老师却忽略了另一面,他们的急切谏诤的结果,其实在不断的在践踏着少年人自认尊贵的脸面。杨广时常面红耳赤的觉得,虽然他们两位,名义上是自己的老师,实际上不还是辅佐自己的属下,为什么最终要听他们的。

杨广开始有意的抗争,老师们就是毫不退让的坚持。分歧出现,问题最终被汇总报到隋文帝那里。隋文帝最终给出的结果都是:准奏两位老师说的,而对杨广说法予以批驳。隋文帝和两位老师的价值观一致,这原本也不奇怪。但少年杨广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在一次次的受到了侵害,而且这种伤害还有无处诉说的委屈,时常愤懑的在心里回荡。

有一天,王韶出去办事了,李彻也回京述职了。杨广趁着他们不在,想赶紧对自己所住的庭院做一点翻修美化改造。杨广时常觉得,居住的这庭院又旧又丑,没品位,和京师的王府根本就没法比,望之,让人心中徒生更多的烦闷。但杨广心里也清楚,老师们在,必反对,所以在趁着他们离开的时候,马上动手,尽快完工。等到他们回来,已成了既成事实,反对也无用。

杨广早琢磨好了整体设计,也等了很久。要在院子中间的空地上挖一个池塘,然后边上堆上一座假山,改下廊道等等。所需材料早已备齐,只需要快速完工,事实上所有的一切确实也都在快速进行。但人在外边的王韶,还是提前得到了消息。王韶马上觉得,发生这事,简直就是自己的重大失职。王韶立即停下手头的工作,快马加鞭,提前赶回来了。

到家之后的王韶二话不说,先撵出庭院中的工人,随即拿起锁锁上门。然后自己就跑去找杨广,开始进谏。此时的杨广,也正为王韶的提前回来,懊恼不已,正在屋中皱眉踱步。王韶一进来,就开始了自己滔滔不绝,什么耽迷于声色能使人安逸,安逸就会奢靡,奢靡就会有祸端;王,不能沉迷于此,而要多做于国家百姓有益的事情等等。

王韶是要防微杜渐,用正统的思想来让杨广远离这些所有的不应该。但王韶显然依旧没注意到自己态度,说到激动处,显得格外的痛心疾首;杨广又一次听的面红耳赤,却也无话可说,因为王韶说的对。但杨广没有被王韶说服,他低头,只是沉默不语。王韶看没反应,认为自己所说的可能还没切入痛处,越发的大声嚷嚷起来,杨广受不了,跑到里屋,关上了房门,想避开王韶。

但这王韶,以忠直为纲,直谏不屈为美,不依不饶,追到屋门前,隔着门板,继续劝谏,一定要杨广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是不对的。这一刻,杨广快哭了,他觉得自己很弱,不是一个王,只是一个犯了大错的孩子,差的也只是王韶没有动手。事情的最终结局,杨广还是低头认错。王韶很满意,觉得自己又成功的劝谏了一次,配的上皇上褒奖的“忠贞”二字。

这件事也很快也为京城的隋文帝所知,隋文帝为王韶这种忠直不阿所感动,特赐金百两给王韶,表达嘉奖和期许之意。晋王杨广,则为此阴郁了好长时间。然后,他就突然变了,遇到事情,再也不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了,而是必定是先去问问王韶、李彻怎么处理才好,并最终按照老师们的要求去做。

“王甚惮之,每事咨询,不致违于法度”。老师们很高兴,终于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晋王变了。言语得体,处置事情适当,也不再追求奢华无用的东西,完全符合了他们心目中的样子。但,眼睛看到的永远只是表面。事实上的杨广,压抑了自己的情感,只为迎合别人需求;不是消弭了什么,而是,蓄积了另外的一种力量,潜伏在身体里。

杨广因为改变,也得到了“贤良”的美誉。这也是杨广在今后,为需要,所必须累积政治基础。若干年后,当上皇帝的杨广,曾对自己秘书郎虞世南说过这么一段心里话:“朕不喜欢听见劝谏的话,如果劝谏的人自己本身地位高,声望重,还要靠进谏来求得自己的好名声,朕不能容忍这样的人存在;如果是地位低的士人,朕虽然暂时可以宽恕他,但最终还是不会放过他。”

推荐阅读